理论教育 如何巧妙运用学案反馈进行课堂提问的预设

如何巧妙运用学案反馈进行课堂提问的预设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语文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教师都能根据教材和学情,对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次预设,从而形成教学设计。但是,有的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预习后的反馈,缺少对课堂提问的再次预设。学生预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完成学案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根据学生课前完成的学案的反馈情况,教师可以对预设的课堂提问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预设。

如何巧妙运用学案反馈进行课堂提问的预设

语文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教师都能根据教材和学情,对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次预设,从而形成教学设计。但是,有的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预习后的反馈,缺少对课堂提问的再次预设。其实,预习反馈更是鲜活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学情的一部分,忽略预习反馈的预设是片面的,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预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完成学案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根据学生课前完成的学案的反馈情况,教师可以对预设的课堂提问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预设。

例如,在《百合花开》一文的备课过程中,笔者把“通过朗读能说出百合花开放前后的种种经历”制定为教学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预设了“百合开花经历怎样的历程”课堂提问。以此问题为导向,笔者在学案中设计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的学习内容。笔者以为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教学目标,但是学案上交以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将其概括为“一株小小的百合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功开花”,只有极少数学生提及“百合最终开遍山谷”。这说明学生对故事结果的认识浅尝辄止。如果在课堂中按照预设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很难找出百合开花的完整历程。为什么会出现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呢?笔者找到几位学生进行调查,学生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百合花开》,认为“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就是文中故事的结果。明确原因后,笔者思考:怎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导学生找出完整的答案呢?苦思冥想,却始终没有结果。回归文本,笔者在不经意间发现课文中的两幅不一样的插图,顿时眼睛一亮,决定运用这两幅插图解决这个问题。

课堂上,笔者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了一个问题——百合开花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学生有了预习时概括故事的基础,在文本中很快找到百合花刚开始“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开出美丽的花朵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野百合努力地吸收阳光和水分,终于“结出了第一个花苞”,它的信念执着、立场坚定,不顾蜂蝶鸟雀的鄙夷和野草的嘲讽,努力地生长着,“终于有一天,它开花了”。至此,课堂上出现了和学案反馈出来一样的结果,当学生找到第三个阶段时,其他同学没有什么疑义。

笔者认为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内容的时机到了,于是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屏幕上用演示文稿展示了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是课文第6节到第10节右边的插图——一株盛开的百合花,第二幅图片是第15节“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下面的插图——一大片盛开的百合。接着,对预设的课堂提问进行再次预设,展现这样的问题:结合图片,细读文本,描述百合开花还有没有其他的历程?(www.daowen.com)

通过观察两幅插图,阅读文本信息,学生找到百合开花的最后结果是形成“百合谷地”。这个问题的突破为揭示文章的主旨——“无论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都不能忘记要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奠定了基础。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案反馈让笔者认识到:对于预备年级的学生,对抽象文本的完整概括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正是再次预设课堂提问,即图片问题情境创设和问题展现的依据所在。只有这样,再次预设的课堂提问才能“设在最近发展区内,问题既不容易也不很难,解答问题好比让学生‘摘桃子’,让学生‘跳一跳’,然后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