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主旨把握与项目实施教学革新推进

研究主旨把握与项目实施教学革新推进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2015年,我校进一步明晰实验思路,确立“关注学生差异,使用学习单、差异化作业、微课等手段,采用基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分类分层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旨,围绕研究主旨,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和教学革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让听觉组、视觉将课前准备的成果进行展示,让动觉组学生进行表演。

研究主旨把握与项目实施教学革新推进

2014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校在学习单、差异化作业和针对学生个性进行的分类分层教学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2015年,我校进一步明晰实验思路,确立“关注学生差异,使用学习单、差异化作业、微课等手段,采用基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分类分层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旨,围绕研究主旨,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和教学革新。

1.问卷调查:基于数据分析,进一步明晰实验思路和实验主旨

2015年2—5月,项目组对2014级实验班学生进行个性调查,收集2014级实验班学生的调查数据,并与2012级实验班学生的调查数据比对。在综合分析,特别是对学生学习风格感官偏好和多元智能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后,获得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分析表1数据,2012级、2014级实验班学生的感官偏好调查表明:①从三种感官偏好占比看,听觉偏好者比例很小,分别为22.7%和23.6%;视觉偏好和动觉偏好者比例远远超过听觉偏好者的比例,视觉偏好者比例分别为56.8%和54.5%,动觉偏好者比例分别为56.8%和50.3%。②从学生个体对三种感官的偏好看,三种感官偏好均衡、可任意选择学习感官通道的学生占比较高,分别为75.0%和58.8%。而三种感官偏好差异较大、仅偏向一种学习感官通道的学生占比较小,分别为25.0%和41.2%。这两组数据表明,我校学生听觉偏好者比例较低,更多的学生喜好用视觉和动觉感官进行学习,教师拟以讲、听形式进行教学为主。大部分学生需要形式新颖、方式多样、符合其视觉、动觉偏好需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分析表2数据,2012级、2014级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智能项目发展情况测试表明:①拥有一项优势智能项目的学生比例为11.7%,具有7—9项优势智能项目的学生高达23.4%;②具有至少一项优势智能项目的学生比例为74.2%。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具有的良好的智能即为其个人的优势特质,表明学生在这一智能活动领域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和提升空间。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优势个性,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在原项目实施的基础上,2015年进一步明晰了项目实施的主旨:关注学生学习偏好差异、优势智能差异,使用学习单、差异化作业、微课等方式,采用基于学生学习偏好差异和优势智能差异的分类分层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2.实验班:基于个性差异,尝试分类、分层、分组教学方法的使用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根据2014年项目“课堂分化”策略实施取得的经验和成果,2015年项目实施中,项目组确定基于学生感官偏好差异和优势智能差异,在2012级实验班和2014级实验班继续推行分类、分层、分组教学的实验。

对学生分类、分层、分组大多是隐性、动态的,随着学生状态、教学内容、学习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适应。这种分类、分层、分组式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且向前延伸至预习、向后延伸至作业与辅导,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分类、分层、分组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分化制定学习目标和内容

分化制定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分类、分层、分组教学的前提。实验班的学生数均在40人左右,学生学习起点有一定的差异,常常会有一些低水平、低起点的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节奏而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进行分化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在常规教学目标制定中,我校特别为这一类学生制定难易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使学生能学懂内容、达到所定目标。

例如,实验4班(2014级(6)班),生源多为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基础薄弱,有些学生连背单词都困难。每天20个单词、词组的记忆与默写学习任务,只有少量学生能完成。于是,英语老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小组的学生每天正常完成20个单词、词组的记忆与默写;第二小组的学生学习任务则减半;第三小组的学生学习任务则减去2/3。并且,第二小组、第三小组的学生提前知晓记忆、默写的内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记、背。实施这一策略以后,原先第三小组的学生因学习困难对记忆、默写工作不理、不做的现象明显改变,变得积极努力了。

(2)动态多式分类、分层、分组教学(www.daowen.com)

分层教学目标的达成,还需分类、分层、分组教学活动的配套实施。项目组确立了实验班分类、分层、分组教学的主要原则:①可采用三种分类方法:基于学习水平分类、基于感官偏好学习风格分类、基于优势智能项目分类。②基于学习水平分组应是隐性的、动态的,基于感官偏好学习风格和优势智能分类分组,可采用显性分组、弹性分组方式。

在分类、分层、分组教学中,语文、英语、思想品德三门人文学科,主要采用基于感官偏好学习风格和优势智能进行分类分组,不同的组类采用不同的教与学的方法,尽可能契合不同个体在学习中的优势个性。例如,实验2班(2012级(4)班),侯老师在其《Water Talk》阅读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听觉组、动觉组、视觉组三组,并分别布置课前任务:听觉组收集水的声音,由组长对大家的收集成果汇总、筛选,以确定课堂呈现的内容;视觉组预习课文,绘制水的流程图,并收集相关能够演绎课文内容、反映水流程的图片;动觉组的学生准备用身体动作演示水的旅行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让听觉组、视觉将课前准备的成果进行展示,让动觉组学生进行表演。使不同类别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完成语境的理解和文章的阅读学习。

实验班数学学科的分类则是隐性的、基于学习单实施的。在设计学习单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层次差异。对于学困学生而言,则针对学习单引导学生在课前先期进行预习,再到课堂解决困惑,课后则以差异化作业配套跟进。例如,实验3班(2014级(1)班)的周老师为学生设计的数学学习单,分成两个层次,兼顾普遍性水平的学生和较好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而张老师则为学习水平较低学生定制个性化预学单,通过预学单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以便在课堂中兼顾解决,有效提升了底层学生的学习效益。

理化生学科的实验班则采用弹性分组式:异质分组时,使每个学习小组均衡拥有好、中、低三个水平层次的学生,以保证实验、分析过程中,以好带差、促进低水平学生有效学习;同质分组时,让同一类别学生分为一组,给予符合其特质的任务,在有效互动中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凌老师在《观察蜗牛》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想探究的问题进行分组,将最想探究蜗牛嗅觉的人分为一组,想探究光对蜗牛影响的人分为一组等,志趣相投的学生热烈讨论、争辩,深化学习探究。在共同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观点交锋、智慧撞击,小组成员乐在其中、学有所得,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分层分叉设计作业

配合分类、分层、分组教学,实验班各学科的作业也进行了一定的分层和难度分组设计。既有针对班级整体的作业设计,也有关注层次差异和类别差异的作业设计。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层次、能力的差异,从作业的难度、题量进行分组设计,更好地解决低水平学生不会做、不愿做的问题。例如,英语侯老师的课前任务布置属于分类别设计,而数学张老师的预学单则属于分层次设计。

3.学科组:基于学生层次,探索学习单、差异化校本作业、微课等教学新手段的使用

在2014年项目经验总结和成果梳理时,我们发现,实验班学习单的使用、差异化作业的设计以及对学生优势个性的利用和关注,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尤其提高了低水平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此,从2015年6月起,项目组将这些点向数学、物理、政史地等学科组扩展、辐射,促进教学手段的革新。

数学学科组在分析研究实验班教师学习单的使用与效果的基础上,将学习单的编制作为教研组工作的特色和重点着力推进。基于学科特点、学生水平层次分析和数学知识水平要求,数学学科组首先制定了学习单编制原则:①以节为单位编制学习单,每份学习单涵盖该节所有知识点;②每份学习单包含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两个部分;③学习单中课前预习和2/3的课堂学习内容,其难易度是针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而设计的,均为基础知识,课堂教学的另1/3内容则是为高水平层次的学生设计的拓展和提高性知识;④学习单的使用由任课教师根据班级与学生特点,灵活掌握时段安排和内容调整。2015年6月,数学组教师分工协作,共同进行《六年级(下)数学学习单》的编制,目前,已经完成编制并整合成册。

物理学科组在分析项目实验班差异化作业设计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初三物理教学的特点,将物理校本作业的编制作为学科组的特色工作推进。在区学科带头人董蔚老师的带领下,物理组分析了校本作业编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学习现状和考点要求,确立了校本作业的校本性即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基于低水平学生、关注班级各类水平层次。2015年6月以来,在物理学科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完成《九年级(上)物理校本作业》的编制。

政史地学科组在借鉴项目实验班人文学科中的分类分层教学的经验时,认为政史地学科的教学更需要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以符合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深化教改的需要。结合我校学生感官偏好调查和多元智能测试结果,决定采用新的信息技术——微课,以形象、生动、简洁、高效的方式,满足视觉、动觉偏好的学生的需求,发挥具有空间、音乐、动觉等优势智能学生的优势个性。在区骨干教师祝静老师的带领下,学科组教师学会了微课制作技术,并确立了微课制作原则:①微课主要用于课堂教学而非课后的学生复习解疑,因而长度最好为2—4分钟;②微课的内容以教学内容中的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为宜;③设计微课时,应以问题等形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性;④录制微课时,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在观看时产生相应的感悟。政史地学科组教师均参与学习、制作与使用,各学科教师都在课堂上使用自己制作的微课,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