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之所以为货币,也是因为它能够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域或特定范围的市场内持续流通,广为使用,成为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媒介和贮藏手段。实践中货币不仅仅充当一般等价物,还能充当财富的象征和代表,并被用以继续赢利,为人们增殖财产。
货币的流通属性,不仅在于它能够被商品交换各方面接受,在经济活动中被广泛地使用;还在于货币拥有特定的流通方向和流通通道,可以循环往复,持续运行,发挥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同时,又在于货币的发行,仍需借助特定的金融网络组织功能,来发挥其流通和服务客户的作用,满足社会活动和经济运行各方面的需要。
货币的流通属性可以首先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货币应该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和兑换性,可以随时被社会大众接受,换回货币持有人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和其他财富。
第二,货币流通性还在于货币发行中所借助的各种金融组织与流通渠道,使得货币可以迅速地流转开,遍布各地区甚至遍布到各个国家,同时货币还能回笼,实现周而复始的循环。健全的金融服务是货币被广泛使用的重要条件。中国历史上的钱庄、票号,以及近代通行的银行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货币的流通性质。各种金融组织和经济组织,对货币的流通性具有较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跨地区和跨国度的货币发行。现代货币发行非常有赖于一个发行网络,需要有主发行渠道和匝密细布的网络组织,以及多方面的支撑点。中央银行可以把货币发行到各个经济单元,同时又能及时回笼货币,形成通畅的回流通道与循环系统,就像人体的主动脉和主静脉、支动脉和支静脉,以及毛细血管一样。
第三,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需要由存贷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相辅相成,形成覆盖广大市场的完整金融资源,满足各种消费者或客户多方面的需要。因而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在此就构成了“基础货币”(亦称“高能货币”)流通属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四,在货币发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安排下而形成的同业市场,以及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均会随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影响整体经济活动,发挥货币发行的宏观调控力,形成一种体制性的机能和机制。这也是货币流通属性的一种表现方式。(www.daowen.com)
第五,货币的流通属性仍需要政府对流通货币做法律上的规定确认;也需要货币流通中的各方,在货币的支付、存储、持有、兑换,以及在货币流通中的各种转换方式上做出统一的规定,以合同方式、惯例方式予以确定,这样,才可以保障货币的流通属性从法律层面上被建立和体现出来。
货币的流通属性,不仅仅是建立在尺度属性和信用属性上,一般性的货币发行结果,它往往是需要经过发行者的长期努力,经过实践活动后,逐渐具备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属性。例如1975年,美国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产油国(包括伊拉克、伊朗、沙特、委内瑞拉等原油出口大国)进行多次磋商,终于达成了只以美元进行原油贸易的协定。也就是说,美元成了国际原油计价和结算的货币。原油价格的上涨会增加市场对美元的支付需求,使美元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因此,美国能够开动印钞机生产出大量美元,并在世界范围内采购商品与服务;而其他国家则需要通过出口,换得美元后,进行对外支付。许多国家为了进口石油,必须从辛辛苦苦建立的外汇储备中拿出相当一部分,支付给石油输出国。由于美国仍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资本市场,寻找投资渠道的“石油美元”又被吸引回流到美国,变成了美国银行的存款,或者变成了股票和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维系居民的超前消费,从而支撑着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以其特殊的经济金融地位,保持着石油美元环流,经济亦得以在这种特殊的格局中增长。
货币的流通属性是货币发行的基础和结果。其流通范围则取决于发行者的努力,取决于该货币的竞争力和当时所处的条件与环境。
任何一种货币,均需要同时兼备尺度属性、信用属性和流通属性。其中信用属性最为关键,其他属性也不可或缺。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国际储备资产、记账单位和货币定值单位,具备了尺度属性和信用属性,却没有可在市场上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直接支付的流通属性,所以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尽管人们称SDR为“纸黄金”,但在使用它时,还必须兑换成其他货币。所以特别提款权(SDR)不能流通。
“货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的主要职能”,二者共同构成生态货币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