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资源指参与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各种生态资源,包括形成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管理、技术、信息和环境,包括参与生产过程中的初级产品(服务)、中间产品(服务)和最终产品(服务)的生产性供给资源,还包括参与消费过程的运输、商业、法律、金融、资讯等各种服务,概括起来就是参与产品和服务提供全过程的活动,包括各种劳动、资本、管理、物质、信息、土地、资源和环境等要素活动,及其相关的转移和转换等方面的活动。
需求资源包括消费需要和支付能力两部分。
供给资源与消费需求资源相对应。供给资源提供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与需求资源相交换,才能成为商品,具有价值。从图15-1中可以看出二者相互对应,而又相互关联的关系。
图15-1 供给资源和需求资源的关系
1.供给资源
(1)供给(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管理、技术、信息和环境。供给要素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一般均应具有的要素或至少应部分地具有的要素。不管这些要素是以投入的方式、自备(供)的方式,还是通过购买或租赁的方式获得。有些要素在简单生产或服务中是以合并要素方式出现的,例如个体工商业者集劳动力、管理、技术和信息为一身,从事产出活动,但其拥有的要素属性还是有区分的。
(2)初级产品与服务包括农副产品、矿产品、初级能源产品(石油、天然气、煤、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林业产品,以及其他与土地开发相关的产品。初级产品具有资源性、再生性或不可再生性以及稀缺性等特点。
(3)中间产品和服务。以材料,半成品和设备制造业为主,包括材料产品(钢、铁、铜、铝、有色金属、稀土产品、木材、塑料、纺织面料、基本化工产品等)、粮食油料产品、机械设备、工装具、电子原配件、零部件等以及相关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批发行业、金融业、保险业、广告信息服务、工商业性不动产等。燃煤、燃天然气和核动力的火力发电可以列入中间产品和服务范围,俗称二次能源。(www.daowen.com)
(4)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被消费者直接用来消费,满足人们生存、繁衍和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包括食品、饮料、服装、鞋、家具、药品、汽车、家用电器产品、计算机、电话、日用品、文化产品、房地产等;以及各种服务性产品,包括餐饮服务、医疗服务、旅游服务、健身服务、客运服务、邮递托运服务、媒体信息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房地产业服务、金融服务、零售商业服务、理发、美容服务等,还有对居民的电力供应、天然气供应、自来水供应、电信服务等。
以上供给资源中,初级产品和服务、中间产品和服务、以及最终产品和服务,是通过商品市场交换之后的销售收入(进项)来取得回报。而供给(生产)要素,则是以不同的方式,获取回报和收入的。土地以地租、增值或“资源费税”的方式获取回报。资本分成借贷资本和投资资本两种,借贷资本(贷款、债券等)以利息收入为主;投资资本则以利润分红和溢价(股本增值部分)收入为主。劳动力以工资和奖金收入为主,还有公司代付的劳动保险、退休金、医疗保险等福利性收入。管理人员收入除工资、奖金、福利之外,还包括对管理团队其他特定性报酬,包括利润提成和期权等。管理作为与其他劳动力,包括技术人员和信息管理人员相区别的主要因素是,他对资本这一货币形式的综合生产要素(供给要素)负有直接责任。资本的利润和股东投资回报,主要依靠管理的综合运作能力和管理工作结果来实现。技术人员主要获得工资福利收入或技术成果转让费(包括专利性和非专利性技术)。信息人员获得工资和福利性收入,以及信息转让、广告、版权、咨询、中介费、代理费等收入。环境以排放收费,旅游、度假,养老、房地产增值及其税费等回报获得收入。
总之,供给资源包括从采矿、采伐、农业生产,到产品加工、深加工、工业制造、物流运输、供应配送及各项商业服务的全过程;也包括各种物质性供给要素,例如土地、资本、劳动力,以及非物质性要素,例如管理、知识、技术、信息、环境等,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生态供给资源。如果空气和水加入到供给过程,并且具有可计算的成本,例如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废气、废水污染控制和治理成本,均应该计入其中,成为商品成本或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2.需求资源
需求资源包括消费需要和支付能力两部分。消费需要资源包括消费者数量、消费量、消费习惯、消费方式等。支付能力包括现金、储蓄、债券、股票、房产、艺术品、古董、集邮、投资和其他可以变现用来满足消费需要的财产净值部分。消费需要和支付能力是需求资源中两个各自分离,而又相互关联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要才能称之为“需求”。
消费需要既有基于消费者的自然生理需要的,例如吃饭、喝水、居住、行动、生儿育女、健康维护等;也有基于消费者的社会生活和发展需要的,例如学习、社会交往活动、娱乐、体育、文化等。消费需要与消费者所处的国度、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等因素相关联,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形成了一定时期内或一定地区内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了一种带有惯性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随着社会发展,在新的物质基础上,在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影响下,会不断改变,具有极大可塑性。消费需要包括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或消费倾向,但这不直接等于“需求倾向”。因为消费需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需要,不是单独受制于心理主观欲望的一种购买倾向。需求倾向往往受制于支付能力,对价格变化有较大敏感度,与购买倾向与供应方的广告和宣传刺激有关。
支付能力是消费需要转化为消费需求的一个必要条件。支付能力不仅仅制约(约束)消费者的消费需要,还往往是消费者选择产品和服务时的一个充分条件。支付能力包括消费者的收入,诸如工资、利息、利润分红、租金等收入,还包括消费者自身财产净值和增值的部分,所以支付能力不仅是一种购买商品的支付手段,也是财富增值手段。就支付能力本身而言,他对最终产品(服务)在市场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消费市场,支付能力必须依托消费者的实际消费需要才能发挥作用。但是支付能力在投资产品市场(证券、房地产、古董、保险等市场)上,却可以直接产生需求,为购买投资性产品而支出。投资交易活动对经济成长也具有推动作用。
有些消费者基于传统意识和消费习惯,对支付能力(财产净值)的使用比较谨慎,消费开支远低于实际收入,而将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或投资出去。另一些消费者则偏好于风险,在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愿意以预支方式、贷款方式或借钱的方式去消费。在微观经济学分析上,可以把消费者行为设定为“追求效用最大化”“规避风险意识”,以及“消费选择的时间偏好”等因素,加以数量化,并进行分析。但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则要从制度上,从社会保障体制、投资体制、金融放贷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上,综合性地考察消费开支的特点和结构,用实际统计数据,来建立需求资源用于消费需要支出的模型和用于购买投资性或增值性财产的支出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