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机理论:探讨生态体系的运作规律

机理论:探讨生态体系的运作规律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也是一个“大角色”,系统承担着生态体内的特定角色分工,通过特定的流程或循环流程,来实现其机能,对此称之为“系统机能”。对客观存在的机制、机能和机体,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与描述,从而得出具有客观内在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成果,可以把它们称为“机理”。

机理论:探讨生态体系的运作规律

要理解和认识人类处于生态文明中的机治社会,需借助生态体学说,以及由该学说自然推衍出来的“机理论”(Organicistic Theory)。

“机”(Organicist)主要指:社会生态体的整体构成和范围,内在组分、功能及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关系,整体与系统和角色的运行方式。

“机”与“机治社会”是相互联系,而又不尽相同的概念,就如同“法”与“法治”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把“机”看成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理解、把握和运用。按上述定义,我们又可把“机”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理解:

第一,机体——社会生态体的整体构成和范围。即从整体角度,理解社会的构造、组成(内在成分或组分)、关联方式以及存在的条件与环境。每个生态体都有自身的存在条件和环境,其内在的资源与构成组分也不尽相同,其历史沿革和发展阶段也有区别。所以,要从特定生态体研究入手,再找到具有普遍意义或长期指导意义的规律。例如,美国源自于几百年前新大陆的发现和之后的欧洲移民,再经独立战争与西部开发,最终形成了今日的美国这一独特生态体的疆土、经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而中国则处于亚洲大陆东部,沿太平洋西岸,有五千年历史,人口众多,在经历一百多年的衰落后重新崛起,正在探寻适当的发展途径和模式,追赶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我们要先分别探求这两个国家生态体各自特定的存在范围、社会结构、历史沿革以及发展规律,然后,再找到他们共同的发展规律。机体是一个现实中完整的生态体。各种生态体法则、生物体法则和生态体运行规律在其中发生作用。机体也是一个被认知的生态体。它是人们研究的直接对象,是研究的出发点,又是认知后的回归对象和对认知成果的检验对象。机体的运行主要是通过其中存在着的各种系统和角色成分。

第二,机能——内在组分、功能及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关系。我们把机能又分成系统机能和角色机能两种。系统也是一个“大角色”,系统承担着生态体内的特定角色分工,通过特定的流程或循环流程,来实现其机能,对此称之为“系统机能”。但是系统中又有若干“小角色”,在系统运行中各司其职,彼此合作,这些系统中的角色,或者是系统外独立的角色,依据其分工和角色要求而发挥的作用,则称之为“角色机能”。为了便于理解,先以人体生态为例,人体中的消化系统承担着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的功能,从嘴到肛门是一个完整流程。其中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唾液润滑,胃和肠道分别蠕动、消化与吸收,最后经大肠到肛门排泄。在消化系统中,牙齿、舌头、胃和肠,各自均发挥着“角色”机能。而人体中的血液循环系统具有营养配送和代谢功能,其中,则以心脏、主动脉、分动脉、毛细血管、分静脉和主静脉等功能性“角色”组成,实现循环式的运行流程。再以社会生态体为例,食物供应系统承担着满足人们食物消费需要的功能,该系统由土地、灌溉设施建设、农资(种子、化肥农药等)供应、农机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仓储运输、食品加工(初加工、粗加工、精加工)、市场交易、商业供应、餐饮服务等环节组成,每个生产和供应环节均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发挥着特定的功能。社会生态体中的金融系统,则呈现为一个循环流程系统,流程中有各种特定角色,货币在其中发行和回笼,支付和收入。同样的例子在工业、交通、司法、通信、卫生、教育、文化等等社会生态系统中均可以看到。

系统是角色,系统中有角色,系统外还有其他角色。需要指出,即使是同样的“角色”,因处于不同生态体或社会形态中,其功能也有所不同。在金字塔式的礼治社会架构里,行政官员的权力角色,和法治社会中的官员权力角色,二者大相径庭,前者更像“主人”,而后者更像“仆人”;而在扁平式的法治社会架构中,立法者和法官,又较礼治社会中的“同行”更具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系统功能”,还是“角色功能”,均与“机体”相关,受制于“机体”,为机体的整体运行发挥着特殊和特定的功能。

第三,机制——整体与系统和角色的运行方式。机制是把生态体内系统和各个角色联系起来,使它们能协调运行,以此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和运作方式。机制源自于生态体、系统功能和角色功能,是它们的具体运行方式,但是,机制又反过来作用于角色、系统和生态体,影响它们,甚至改变它们。机制可以使“功能”得以优化,或者使“功能”弱化和退化。机制运行结果,可以让生态体稳定、健康、平衡,也可让生态体衰败、溃败、崩溃或消亡。所以,机制既是开端,也是过程,同时还是结果。以“商品市场”为例,这是一个很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经济调节机制。但是,市场机制又会造成经济衰退、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并造成对社会和政治的连锁反应,形成负面冲击。又例如,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可以有效调动资源,建设大项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又会使经济活动失去活力和效率,最终在全球化竞争过程中落伍,被淘汰出局,就像前苏联一样。(www.daowen.com)

对客观存在的机制、机能和机体,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与描述,从而得出具有客观内在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成果,可以把它们称为“机理”。把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依据“机理”,这一自然和社会规律,建立起适合于这个特定生态体运行的架构、系统、角色等,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运行机制,可以称之为“机建”。“机理”的实现过程,是从机制研究入手,最终理解和认识整个生态体。“机建”的实现过程,是从机体的整体构成和联接方式入手,先确定体制,明确系统功能和角色功能,才可以建立起所需要的机制运行方式和运行结果。例如,为了预防腐败,就要先从机理研究入手,了解社会“免疫”的原理,然后再建立“免疫系统”式的完整体制,以及能够激发官员的竞争精神,保持行政活力,实现新陈代谢和预防腐败的运行机制。又如,为了尊重体制,发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监督和主要人事监督的功能,就应该让行政官员和司法官员们不再担任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否则“人代会”就失去了应有的功能,无法在立法层面和主要人事任免层面上,形成对权力制约和制衡的运行机制。

总之,“机理论”是对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进行整体研究和整体把握的哲学方法论。它与那种把事物简化成独立的“宇宙精神”后再回归现实的方法论,与那种把事物简化成“对立统一矛盾关系”的方法论,以及把社会经济活动抽象成一个“经济人”或统计模型等方法论均不一样。它是在多维空间和时间系列上,对复杂系统研究和掌控的全新方法论。

在以“机”为主导的社会中,“礼”和“法”作为“机”的外化表现形式而存在。“礼”虽然仍表现为体制、道德、伦理、传统、惯例和规则等方式,却反映了“机”的内容和要求,就像“礼”在礼治社会中反映着统治者意志和意识,在法治社会反映宪法民主一样。而“法”在机治社会中,则是根据“机”的要求被制定出来,用来维护“机”的结构关系和“机”的运行机制。法治社会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来确定政府主要人选和未来政策走向,多数人民的意志可以在选举政治中获得体现,这也比较符合生态体的平衡规律与协衡规律。所以民主选举形式仍然可以在机制社会中被采用。但是,机制社会的选举应该避免群体利益的单纯诉求和偏好,而应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态总体运行的平衡与协调。政府的政策不应该由政治家来制定,不能被当选的利益所左右,不能为了讨好各方选民而透支政府财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资金。公共政策应该由“大脑细胞”的思考,与“全身细胞”的体验和认知相结合,依据客观规律来制定,再由“神经系统”来执行,而不是简单地凭着感觉和冲动来决策。政府组织要更加职能化,成为执行公共政策和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系统角色,就像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样。而“大脑细胞”,应该由有专长的社会成员,通过竞争方式来担当。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价,以及政府官员执行政策的行为和表现,则需要另外的监督系统来制衡,保障社会生态运行和自然生态运行的和谐一致。

礼治社会是以统治权力运作为中心的,所以那些握有统治权力的官员们或僧侣们,主导着整个社会。在目前的法治社会中,人们崇尚基本的法律原理,崇尚诸如“人权”“自由”“平等”这些价值观念。法治社会从基本价值观念出发,经过对法理的演绎,建立了法治社会生态体的架构与体制。法治社会以立法、执法和司法为中心,所以立法议员、执法行政当局的政治家和司法系统的法官,具有社会的主导性作用。

在“机治社会”中,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张社会架构和社会体制,应符合生态体运行的特定要求;主张以符合客观规律的新机制,代替只靠自发运行的社会和市场旧机制。机治社会以客观规律为主导,所以科学家、社会机制构建者、执行者和机制运行的监控者,将会发挥着对社会的主导作用。

人世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没有永恒不变的社会形态,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价值观念,只有随环境和条件变化,依生态体内在构成变化,而不断发挥作用的客观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