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结束之前,再简单讨论几个问题,以飨读者。
1.姓“资”或姓“社”的讨论,已成明日黄花
世界资本主义陷入重重危机,引来各方的热议。一种流行观点是:社会主义将可能取代资本主义。
为此,不妨先回顾一下“社会主义”的历史。世界上有过近百种不同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社会主义最初作为一种思潮,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是对社会不良状况的反思和批判。该思想曾被运用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中的前苏联和“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些“时代”已经结束了。这种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当前的朝鲜和古巴两个国家中,“硕果仅存”。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制度”,诸如希特勒时代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运动和国家体制、印度尼赫鲁总理及其后几任政府时期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都已灭亡和消失了。最成功的“社会主义”,就是以北欧国家和大部分欧盟国家为代表的混合经济体制,即一种特定形式的“政府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那种由先贤构想的,完全消除商品和货币,全部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来没有实现过,以后也难以实现。因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完整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的形成,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不是靠阶级斗争就可以生成新兴生产力,进而可以建设成一个全新社会形态的。
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摆脱了“本本主义”和“左倾思想”的干扰,认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再进行姓“资”或姓“社”的无谓讨论,全心全意地去发展经济,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大众谋福祉。
当人类社会处于简单群体组合状态中,就像单体细胞蓝藻一样,共产主义可以实现。原始部落就存在着共产主义。当人类社会进化成一个高级生态体,内部具有众多的系统及各式角色分工,实行复杂的交换和流通,且依靠市场来实施资源配置,此时,只能实行生态主义。试想,一棵树,树叶天天享受阳光雨露,树根只能埋在地下与泥土为伍。树根细胞与树叶细胞之间怎样平等?我们能说树叶剥削树根?当然,还有树干、树皮和树枝等关系。在生态体中,没有绝对的平等和公平,只有选择的自由,竞争的自由,只有生态体的平衡和共同的利益,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与保护。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所在。当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可以显著地改变环境,并且开始危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时,再把社会追求的目标确定在人们彼此间的和谐以及分配上的平等,显然已经不够了。人类应该了解自身在自然界的功能角色,承担责任,通过自身有理智和有组织的活动,发挥其在地球生态体中的应有作用,关爱这个共同的家园。
中国的当代精英们被赋予历史使命,须为中国人民开辟一条,既要符合自身历史和现状,又能通向未来的通衢大道。
2.过渡之路仍然艰险
生产方式的社会组织化和市场网络化,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是未来经济的主要特征。2008年发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是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世界已经进入后资本主义时代,开始向未来经济社会逐步过渡。(www.daowen.com)
过渡之路异常艰难。美国政府为了削减财政赤字,两派政治势力尖锐对立;地方政府官员为保障自身利益,甚至上街游行,不愿“自废武功”;占领华尔街运动波及全球,又演变成占领华盛顿的政治运动。希腊民众为保持社会福利,发生骚动,抬着棺材游行。法国人民为阻止政府延缓退休年龄,以及其他诉求,举行全国性大罢工。英国举行大罢工,造成公交系统瘫痪,社会随之又发生严重暴乱。
可以想见,各国政府要想从过去数十年来,一直实行的国家干预政策中退出来,大规模消减各方面的开支,仍有很大难度,会触及各种利益集团的神经,引发激烈的政治斗争和角力。亚洲国家也不例外。
从过渡进程上看,各国因历史和自身状况不同,会有很大差异。美国社会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人民崇尚企业家的开拓和创新精神,应该较其他国家先行一步。欧洲社会对福利依存度较高,各国财政不统一,需要分别处理,再行组合,进程缓慢一些。
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传统产业规模大,经营模式较为落后,且又作为“世界工厂”,更容易形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同时,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福利体系,还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政府组织机构和管制体系。所以中国将面临着: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和新式的政府债务危机,双方面或双重性的考验。
中国的产能过剩,与传统工业资本追求利润的冲动还不尽然相同。国有企业的利润很少交给国家或分给股民。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总是会找到各种理由,通过各种渠道的疏通,把这些“利润”再投资出去,从产能扩张中,实现经营者期待的“自我价值”展示,也不排除私下完成的“转移支付”情况。如果再由国家出面,实行大规模建设,土地调拨使用宽松,那么,“投资”运行过程就更为顺畅了。当然,引发“投资冲动”还有其他原因,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毋庸置疑,这种中国式的特有“投资冲动”,不仅加深了生产过剩危机,还会引发财政和社会危机,使过渡之路更为艰难,对全面改革形成巨大挑战。中国社会改革的剧烈程度,当会比肩欧洲和美国。
应该看到,中国人民具有较为坚强的韧性,拥有较大的改革冲击承受力。只要理论正确,制度良好,领导得力,精英们献身,中国社会改革一定会渡过急流险川,到达成功的彼岸。
3.全方位改革需要新思维
信息技术使人类社会日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结成一体。在当今时代,资源、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环境之间密切相关,社会内在的组分结构和运行系统之间互为条件,均受制于资源和环境,改革必须全方位地进行,必须实行整体性设计。
新世界带来新视角,新视角产生新思维。世界各国只有在新思维引领下,才有可能成功地进行各自的“整体设计”,由后工业化时代过渡到生态文明社会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