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理解和探求生态平衠的知识:详细解析

理解和探求生态平衠的知识:详细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代科学不同研究领域或学说中,对平衡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化学平衡的建立是以可逆反应为前提的。例如财务中的收支平衡,市场上某种商品在价格和供应量可变的情况下,供给与需求达成平衡等。生态体的平衡远较物理平衡或化学平衡更为复杂。例如,对人体的生理平衡至今还在探求和研究过程中。平衡是运动的趋向,是运动的本质规律。

理解和探求生态平衠的知识:详细解析

从常态上看,生态体以生物为主体,处于一个生机盎然、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秩序和一种内在的平衡机制。

中国古代贤人和世界各国的智者,以及生活在我们之前的经济学家们,均对这种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平衡机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有非常精准的描述:“致虚极也,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其意思是说:“思想探索,要达到极致。安守平衡(静),则掌握实质。当万物普遍兴起,我已经观察到它们的返还过程。自然万物纷繁众多,最终都要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本原,这称之谓平衡(静)。平衡是运动(命)所归向。运动回归到平衡就是正常规律(常)。知道正常规律,就是明智。不知道正常规律,就是暗昧。茫然无知地去胡干,会遭到凶祸。懂得这一规律,就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就公道无私,公道无私合乎王道,合乎王道就能合乎天理自然,合乎天理自然就合乎道,合乎道就能长久,终其一生均会安然无恙。”

在现代科学不同研究领域或学说中,对平衡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在力学系统里,平衡是指惯性参照系内,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仍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的状态,叫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简称物体的“平衡”。例如,人造卫星向心力与离心力达到某种平衡状态时,绕地球匀速转动。

化学平衡的建立是以可逆反应为前提的。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正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的反应。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都可在不同程度上达到平衡。化学平衡则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如一个已达平衡的系统被改变,该系统会随之改变来抗衡该改变。(www.daowen.com)

一些社会科学的学说,把平衡理解为矛盾暂时的或相对的统一,或者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关的几个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均等或大致均等。例如财务中的收支平衡,市场上某种商品在价格和供应量可变的情况下,供给与需求达成平衡等。在这种理解下,往往会认为:失衡是运动中的常态,是绝对的;而平衡则是静止的,是相对的。

生态体的平衡远较物理平衡或化学平衡更为复杂。例如,对人体的生理平衡至今还在探求和研究过程中。

生态环境中,运动中的失衡只是生态资源的运行表象,运动的实质是要达到平衡。平衡是运动的趋向,是运动的本质规律。老子发挥了这一思想,认为知道平衡规律的人,就可以包容一切,公道无私,合乎王道,顺应天理自然,而能长久无恙。孔子和他的后代子思继承这一思想,创立了中庸之道的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生态体的运行规律则是透过生态体中资源运行的现象,去把握生态体中资源运行的本质,掌握运行发展的趋向。规律是客观的,具有强制力。以下分别介绍生态体运行的三个规律:平衡规律,协衡规律和变衡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