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提升民间资本的主体性

如何提升民间资本的主体性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国家有关部门在PPP政策文件中也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民间资本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众利益为重,切实履行PPP合同约定,确保PPP项目持续安全稳定运营,为社会公众提供符合预期数量质量要求和安全稳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民间资本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严格自律,加强对PPP项目在环保、安全、职业病等负外部性问题上的管理和控制。

如何提升民间资本的主体性

为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国家有关部门在PPP政策文件中也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2017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专门发布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指导意见》(简称“民十条”),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相关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和动力,促进民间资本更好地参与PPP项目,需要民间资本的努力。

第一,注重练内功、提升能力。支持引导民间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对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乃至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在PPP项目社会资本方的准入方面,这并不意味着民间资本拥有超过其他社会资本方的“特权”。公平竞争是对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乃至外资等各类投资主体的共同要求。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方面,国家也专门提出了相关要求,包括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限制民间资本参与、合理确定PPP项目社会资本方资格和科学设置评标标准等。这些政策要求虽然首先是对地方政府实施PPP项目前期工作尤其是社会资本方遴选工作的要求,但也为民间资本投资参与PPP项目指明了道路,即“练内功”从而提升PPP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民间资本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定位并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在投资、建设、运营等不同环节提高投融资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信用水平等综合能力,从而获得相对于其他社会资本方的比较优势。

第二,注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不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行业领域的PPP项目,技术经济特点不同,项目投资规模不一,投资回报机制、主要风险因素、建设和运营管理要求等也不尽相同。从民间资本来看,各主体的投融资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建设和运营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信用水平也不一样,对投资领域、投资区域、投资回报和投资风险的偏好不尽相同。民间资本这种“能力错配”和“投资偏好错配”无疑对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构成了很大影响和制约。实践中,地方政府对民间资本的一种所有制偏见或歧视,很大程度上也与民间资本自身“能力错配”和“投资偏好错配”直接相关。针对这两种“错配”问题,为更好地参与PPP项目,民间资本要积极创新参与方式方法,包括通过强强联合、混合所有制、中外合资等方式,实现民(企)—民(企)、民(企)—国(企)、民(企)—外(企)的协同协作和优势互补。对于不具备专业优势但投融资能力较强的民间资本而言,通过设立或认购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间接投资参与PPP项目,无疑也是一种可行的路径。(www.daowen.com)

第三,注重诚信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长期以来,民间资本似乎给社会公众一种社会责任感不强、诚信差的印象,诸如民营企业的环保、安全、职业病等负外部性问题甚至企业老板“跑路”的情况不时出现。PPP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PPP项目持续安全稳定运营直接涉及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地方政府在选择社会资本方时对民间资本难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信任。民间资本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众利益为重,切实履行PPP合同约定,确保PPP项目持续安全稳定运营,为社会公众提供符合预期数量质量要求和安全稳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民间资本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严格自律,加强对PPP项目在环保、安全、职业病等负外部性问题上的管理和控制。与此同时,民间资本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主动披露和宣传业已履行的社会责任,增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任感。为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诚信建设,建议民间资本PPP项目公司可参照上市公司的相关做法,每年发布PPP项目“社会责任报告”,对与PPP项目直接相关的安全、环保、职业病和公共服务绩效考核等情况,以及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和影响等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并通过所在地政府网站和主要媒体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