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资本投资偏好内含的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企业家精神在市场经济早期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市场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张、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的逐渐增大,温州民间资本的先发优势和先天优势开始削弱,民间资本投资偏好蕴含的“负面因子”的抑制作用逐渐显现。例如,民间资本进取型偏好蕴含的冒险精神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能够使投资者获得较大的财富效应,但在经济下行和实业发展受困时期,民间资本的冒险精神如果主要体现为高杠杆投资偏好,反而提高了民间资本投资失败的概率。
(1)进取型投资偏好诱导民间资本进入投机性领域催生资产泡沫。民间资本的进取型投资偏好特质在市场早期的效度更高,在市场竞争进入体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进取型投资偏好蕴含的强烈投机性和高度逐利性会诱导民间资本进入投机性领域催生资产泡沫。当传统行业进入微利时代,民间资本必然追求房产、矿产、股票、期货等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在信贷顺周期推动下,超预期的大量资本涌入投机领域,从而扰乱市场秩序,催生资产泡沫,破坏金融生态平衡。温州民间资本经常大量、快速地集中收购一个地区的某种资源,身份由“开发者”变成“掠夺者”,不仅直接推高当地资源价格,而且容易激化温州资本与当地资本的矛盾。民间资本进取型投资偏好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政策性风险,特别是投资领域的行业特性使其极易受到宏观经济运行波动的影响,一旦经济进入下行阶段,民间资本进入投机领域的风险就会迅速暴露。在国家对于矿产、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期间,没有及时撤离的民间资本多有巨额损失。据相关行业商会统计,近年来温州民间资本在省外矿产投资损失近200亿元。而投资房地产的民间资本缩水更加严重,受2010年以来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影响,房价资产泡沫破灭,温州本地房价更是领跌全国。据测算,高峰时期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房地产达到3800亿元左右(含温州本地)。根据同一区域房价的前后比较,缩水幅度约为30%,则该部分民间资本缩水约1140亿元。
(2)抱团投资偏好对人格化交易方式的路径依赖导致产业结构代际锁定。民间资本抱团投资偏好在资源整合与降低信息成本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市场化改革初期形成了强大的“抱团”优势与规模效应,为温州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抱团投资偏好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是,基于人际网络的扩展,也就是沿着熟业熟人投资,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商帮和商圈文化,而区域经济壁垒明显,外来资本难以融入。这种人格化交易方式的路径依赖不仅会导致产业结构代际锁定,而且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抱团投资极易演变成非法集资。抱团投资偏好使温州民间资本能以较低的成本进入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温州经济一直以来主要依靠企业集群方式获得低成本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策略使温州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足。抱团投资偏好也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即意味着新的社会分工体系和市场网络,将可能承担更大的机会成本及经营风险,容易导致产业结构代际锁定。在形成一定规模与知名度的产业集群中,一些企业不思进取、盲目跟风,企业之间产品功能相似,导致恶性竞争等问题,加剧锁定“低小散”的产业结构特征,影响企业集群的更新换代。抱团投资偏好采用风险共担、集资入股的资金运作模式,这对参与者特别是资金募集者的道德信用要求非常高,而在当前社会信用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抱团投资极易演变成非法集资,进而引发民间金融纠纷。(www.daowen.com)
(3)高杠杆投资偏好和期限错配决定了信用链的脆弱性。经济繁荣期,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弥补规模扩张和多元化投资的资金缺口,除了大量银行贷款外,不惜高利向民间借贷,导致企业陷入高负债陷阱,加剧了企业流动性风险集聚。高杠杆投资偏好蕴含的冒险精神和高度逐利性诱导民间资本投向房地产、矿产、造船、光伏等高风险行业,导致“投资热钱化”和“产业空心化”,一些企业甚至已沦为融资平台,从而加剧了信用链的脆弱性。2011年下半年以来,温州企业跑路风波就是由于高杠杆投资偏好造成的过度融资导致资金链断裂。首先,高杠杆投资偏好内含的高风险溢价助长了信用链的脆弱性。一方面,企业在高速扩张的资金压力下普遍有高负债偏好,对利率不敏感;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覆盖风险成本,双方供需特质匹配,因此在温州借贷风波爆发的2011年,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利率上浮30%~50%的情况很普遍,上浮100%的也比较多。另外,在企业杠杆率高企的背景下,再通过民间借贷加杠杆的风险更大,风险溢价更高,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始终维持在24%以上的高位,从而埋下金融风险隐患。其次,信贷资金期限错配决定了信用链的脆弱性。温州中小企业“短贷长用”的期限错配现象十分普遍。据温州市金融办统计,近十年温州银行业的短期贷款比例平均值为75%,2015年至2017年温州市场上的短期贷款占比接近80%,远远高于全国55%的平均值。银行的短期贷款供给满足不了企业的中长期借款需求,特别是那些正在进行多元化投资扩张的企业。银行贷款的“短贷长用”不仅蕴藏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也为民间融资中介的“过桥贷款”提供了市场空间。温州市金融办的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下半年,有近80%的小微企业需要通过民间资金转贷。转贷资金期限更短,趋利性更强,进一步加剧了信用链的脆弱性。当流动性趋紧时,一批高杠杆、高成本扩张企业资金链断裂,民间借贷逾期违约案件高发,各地非法集资吸储、民间借贷纠纷等案件大幅增加。这些均标志着以民间借贷为主的温州民间资本风险进入了集中暴露期。最后,从金融技术层面来看,高杠杆投资偏好为担保链风险爆发埋下隐患。由于中小企业缺乏抵押品,为了分担个体违约风险,温州银行业大量发放互保联保贷款,其中一家企业的资金链断裂,资金链风险就会演化为担保链风险,导致银行不良贷款不断攀升。
(4)跨区域投资偏好导致民间资本外溢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产业转移的民间资本跨区域投资偏好,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要素市场的完善,但无助于温州本地的产业结构优化。跨区域投资偏好导致企业外迁和民间资本集中外流,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外迁还会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造成产业集群的整体衰落,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升级,导致最近几年温州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浙江省的排名不断下降甚至垫底。近年来,在实体经济收益率和虚拟经济投资收益率相差较大,民间资本外流的同时,留在温州本地的实业资本也无暇顾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受资本利润诱惑,产业资本不能守住实业,转而投向金融、房产、矿产等高风险高收益行业。产业资本“脱实向虚”,不仅助推经济泡沫,加大投资风险隐患,并且加剧了温州“产业空心化”,从而进一步引发企业外迁、资本外溢的浪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跨区域投资企业将温州作为融资平台,域内贷款域外投资,导致温州辖区内贷款资金投放量大但地方实体经济依然“融资难”,进而使温州经济空心化。并且该部分资金投资失败的风险几乎都留在了温州,这也是近几年温州银行机构不良资产持续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