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间资本关联效应的深度解析

民间资本关联效应的深度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资本的长期存在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关于为何需要正确对待民间资本的发展和引导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种研究视角:金融抑制与约束需求效应。资本生产效率评价。资本地区经济效应。区域内的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他认为是经济“起飞”的第一个条件。同时,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从而引发信贷配给。

民间资本关联效应的深度解析

民间资本的长期存在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对于民间资本的发展和引导,不是简单地放任发展和严格地限制所能实现的。民间资本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和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不能有效满足需求的现实背景下,有着人格化的交易优势,发挥着资本稀缺性的有益补充的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与正规金融保持着竞争、替代与互补的关系,以满足经济体系中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因此,对民间资本和民间融资进行打击和禁止不仅会抑制和扼杀市场主体的创新动机,而且很可能使它以更隐蔽的方式继续开展活动。

关于为何需要正确对待民间资本的发展和引导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种研究视角:

(1)金融抑制与约束需求效应。发展中国家经济与转型经济通常不具备金融自由化的先决条件,走金融自由化的道路往往容易引发较大的金融风险,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凯文·默多克和约瑟夫·斯蒂格茨为主的金融发展理论家提出了第三条选择——金融约束论。金融约束旨在通过有意识地选择一组金融政策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制造租金机会,从而为这些部门提供必要的激励,促进他它们在追逐租金机会的过程中把私人信息并入到配置决策中。它突出了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发展应当按照金融抑制、金融约束、金融自由化的道路循序渐进。从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金融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已基本摆脱了金融抑制的束缚,目前正处于金融约束阶段,在金融自由化方向上也有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如此,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使金融市场覆盖、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完全得到体现,金融抑制的负面效果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在温州,城市和农村的金融服务发展水平不一,无论在金融资源分配上,还是在网点服务布局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向城市倾斜。在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在农村地区的个人和企业日常经济社会活动中盛行,可见民间资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资本生产效率评价。生产效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般是指一定时间内经济体总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它反映的是资源配置情况、生产手段的技术水平、劳动力的素质、生产对象的变化、生产组织管理水平、劳动者对生产活动的积极性,以及经济制度与各种社会因素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归根结底,资源消耗的相对节约和要素使用效率的相对提高将最终决定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产率分析不仅是探求区域经济增长源泉的主要工具,而且是确定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方法。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中国早期(20世纪50年代)对生产效率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劳动生产率。但是使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生产效率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与政策倾向,即鼓励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生产效率的研究逐渐从单要素生产率转向全要素生产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资本、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效率改进和规模提升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了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剩余,最早由索洛提出,故也称为索洛剩余。(www.daowen.com)

(3)资本地区经济效应。在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本的稀缺仍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资本的作用毋庸置疑。第一,经济起飞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五个阶段。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在成长中实现“起飞”,主要是其突破传统经济的不发达状态,在较短时期(一般为20~30年)通过工业化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式的革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区域内的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他认为是经济“起飞”的第一个条件。第二,哈罗德-多马模型增长理论: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研究经济总产出的增长率与资本存量之间的关系,并把投资看作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该理论特别强调投资具有双重效应:一是投资创造收入,从而构成对产出的需求;二是投资通过增加经济中的资本存量来提高经济的生产能力。第三,两缺口模型理论:由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施特劳斯提出,发展中国家在储蓄、外汇、吸收能力等方面的国内有效供给,与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需的资源计划需求量之间的缺口,即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可以通过利用民间资本来填补,为发展中国家引进民资的必要性做出了解释。

(4)信贷配给理论。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商业银行在面临对贷款的超额需求时,不仅通过提高利率的途径来增加存款供给,同时通过抑制贷款的需求来实现信贷市场的均衡。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按照银行标明的利率,在对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基础上,一部分贷款申请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二是给定的借款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部分地被满足。信贷配给的存在说明,依赖信贷市场的自发作用,难以达到借贷资金的供求均衡。同时,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从而引发信贷配给。后续的研究发现,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相比,在信息的获取和执行机制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林毅夫和孙希芳构建了理论模型,较为详细地探讨了民间金融的信息优势,他们认为民间金融可以凭借人缘、地缘关系,对民营企业家的项目收益分布、偿债能力、历史信用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从而克服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民间金融能够通过社区声誉机制、地缘关系、社会关系等方式提高契约的执行效率,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民间资本发挥着其他资本难以相比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