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川北大木偶戏班的第四代传人李泗元先生介绍,其父李章木、叔父李章祥于1914年组建福祥班之前,大木偶就演目连戏。那时候大木偶搬目连有人与木偶同台的情况,人和木偶同台演出的戏班又叫“阴阳班”。这种人与大木偶同台演出的情况,据说存在于清末民国期间,一般剧目的演出中已不复见,唯独搬目连继承了这种演出方式。在传统的大木偶搬目连中,比如捉寒林(也可以捉旱魃)、灵官镇台,鸡脚神、无二爷等都是人扮,寒林被五猖从街上捉回以后,即换成纸寒林(又叫阴寒林) ,锁在预先设置的寒林牌位处,然后开始演戏。此后,《傅相升天》一场送天衣上台的天官,《破铁围城》一场中四处逃窜的饿鬼,也都是由人装扮。
大木偶搬目连一般是20多本,最多48本,其中《目连传》3本,《精忠传》10多本,《观音得道》4本,《灵官得道》1本,《唐王游地府》4本,《天下乐》1本,《药王成圣》3本,《下竹影》1本。与川剧搬目连不同的是,川剧搬目连的一些必演剧目如《梁传》《活捉王魁》《耿氏上吊》等,大木偶中都不演出。一般的演出顺序是,《精忠传》开始,《目连传》结束,其余剧目摆在中间。《目连传》3本,扼要地搬演刘氏叛教和目连救母的主要情节。第一本从目连出世开始。傅萝卜生下来是个血团,长大后不会说话,故傅相、刘氏在会缘桥赏贫,广行善事。燃灯古佛奉如来之旨意,到傅家点化傅萝卜,度其学道,赠法号为目连。目连出家之后,刘氏感到孤寂,受刘贾、金奴之挑唆,大开五荤。第二本从火爆葵花开始。刘氏归阴后要设灵堂,请端公庆坛祭祀,下接刘氏回煞。《回煞》一场中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即土地指责刘氏,说刘氏开荤时杀狗宰猪,花台埋骨,污染土地,故而要找她论理。《回煞》之后,刘氏便被押往铁围城。第三本为《目连救母》,叙述目连十殿寻母、西天求佛的全过程。目连回到家中不见母亲,遂到十殿寻母,后来得如来帮助,破铁围城放走八百万饿鬼,救出母亲。刘氏变狗之后,目连背狗西行求佛,玉帝降旨,目连转世黄巢,收回八百万饿鬼,全剧到此结束。
演出结束时,要举行送船、扫荡仪式。“送船”,即是把香、蜡、纸、米之类祭祀物品放在盘子里,由端公把盘子端至河边,放到纸船上送走。同时烧掉纸扎的寒林,又叫“送瘟神”,表示把灾难带走了。“扫荡”仪式是由木偶或人扮灵官,在吹打乐队的陪送下,挨家挨户扫除灾难。所到之家,主人要拿出钱来作为回报,这也是戏班的一种收入。此种仪式可以连续举行数次。
与其他地方剧种不同之处在于,川北大木偶目连戏的演出常常是同祈雨戏联在一起的。川北地区地处丘陵山区,旧时逢久旱无雨之时,一些地方会首就会出面集资,请大木偶戏班搬目连或者搬东窗,一直演至下雨后才给戏班付钱。但也会有长期干旱经久无雨的情况,会首则可以法事不灵为由拒绝给戏班付钱。这时,戏班会找出一些缘由,或者说是某地有灾象等,以说服当地会首,让他们给戏班付钱,以维持生存。(www.daowen.com)
“送船”“扫荡”通常是在端公完成了法事,傩戏、阳戏演出之后举行的最后一项法事(川剧搬目连结束时一般没有扫荡这一法事,个别演出有扫台法事) 。比如梓潼阳戏法事结尾,便是由二郎神行使扫荡之职,以送纸船的方式表示送走瘟神。旺苍端公戏在完成法事活动之后,则是以送茅人结尾。由是观之,傩戏、阳戏与木偶戏之搬目连,在请神、完愿、驱邪、求雨的祭祀性功能方面具有更多的一致性,这一特点,也体现了川剧艺术与民间小戏的差异。
演木偶戏同川剧目连戏演出一样,戏班也可以卖灵符。灵官镇台后拓下的脸谱,岳飞升天后其帅盔上挂的符,都有镇宅驱邪之功效,为百姓所喜爱,也是木偶戏班的一项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