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民国年间,民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科技落后,加之交通不便,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低下,于是便祈求神灵保佑,这也为生存于民间的木偶戏班提供了生机。据何光表先生介绍,木偶戏在中小城市和山区、乡间有广阔的演出市场,首先是因为“木脑壳”戏班的价格成本远远低于“人大戏”,而且木偶也比较单纯、干净,不会出现那些乌烟瘴气的事情。比如,如果地方势力请戏班演酒戏,经常会强迫戏班的小旦陪酒,木偶戏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况且,从祭祀的目的和功效来看,“人大戏”与木偶戏的功能一样,所以在乡间举办秧苗会、愿戏等祭祀活动之时,往往更愿意请木偶戏班。由此,木偶戏班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除了一般的经营性演出之外,木偶戏也在会戏、秧苗戏、愿戏、雨戏等,发挥着其独特的祭祀功能。
木偶戏表演
所谓秧苗戏,即是在每年春夏之季,由当地农民聚资请戏班来到田间地头的空地,搭起二十八宿方台,在焚香礼拜之后,举办简单的法事活动,再唱几出戏,驱逐虫灾,祈求丰年。
会戏,是指各行业协会举办的祭神活动,常年不断。每逢会期,各会都要请戏班唱庙戏,既可请“人大戏”,也可请“木脑壳”。一般来说,做生意的行会就要唱财神戏《搬洞打珠》,观音会唱《黄袍记》,雷祖会唱《绝龙岭》,等等。(www.daowen.com)
愿戏,是指人们遇到灾难、病痛时到庙中烧香许愿祈求神灵保佑,在灾难化解、病痛消除之后,则视为菩萨显灵,请戏班唱戏还愿,俗称愿戏。川北大木偶中有一个愿神,小丑模样。他出场念道:“一出门来笑呵呵,你不笑我笑谁个?一来笑我人才丑,二来笑我衣服破。衣服破了缝一件,人才丑了莫奈何。莫奈何,莫奈何,了愿离不开木脑壳。”足见愿戏在乡间的影响。
木偶除了在行业会戏中担当重任之外,驱鬼辟邪的目连大戏、祭祀祈雨的东窗戏也成为木偶班子大显身手的地方。每年春节前后演清醮戏就常演目连戏。雨戏则以《精忠传》为主,常常是《精忠传》与目连戏混在一起演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