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样形制的杖头木偶:展示艺术与创意

多样形制的杖头木偶:展示艺术与创意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的杖头木偶主要分为大、中、小三类,最具艺术特色和影响力的当属川北大木偶。因此,大木偶演员腰间捆一腰带,腹前有一布袋,木偶的命棍插于布袋之中作为支撑点,这样便于固定木偶,减轻演员手上的用力。成都地区包括附近县区的木偶班子都是精木偶,一般都是一尺二寸长的杖头木偶。中木偶以资阳市资中县的木偶剧团为代表,是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杖头木偶是四川木偶戏的主体。

多样形制的杖头木偶:展示艺术与创意

四川的杖头木偶主要分为大、中、小三类,最具艺术特色和影响力的当属川北大木偶。

川北大木偶 四川仪陇县的大木偶以今川北仪陇县的木偶为代表,偶身高约1.5米左右,面部造型生动,躯干比例匀称,以视觉上的逼真感为特色。早年的木质偶人重量约10斤(现改用环氧树脂等新型材料制作) ,身高体阔,仅靠演员一只手的力量难以支撑。因此,大木偶演员腰间捆一腰带,腹前有一布袋,木偶的命棍插于布袋之中作为支撑点,这样便于固定木偶,减轻演员手上的用力。

川北大木偶

川北大木偶早年流行于川北的岳池、广安、仪陇一带,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吴映学《川北大木偶艺术》一书介绍,仪陇大木偶是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由一家杨姓人家带入四川仪陇二龙乡。在四川相传数代后,最后的两代传人是杨三合、杨义云父子。至民国初期,被营山县小乔乡一个叫候关之的袍哥大爷买了下来。据李家班第四代传人李泗元介绍,他爷爷李约之原来是川剧班子的琴师,既可以演川剧、灯戏,也会跳坛。他先后在杨家班、候家班拉胡琴、演木偶戏,是一位多面手。1914年,侯家班无力继续经营这个木偶班,李约之以半送半买的方式将木偶班买了下来,创建了李氏福祥班。清代后期,四川南充仪陇、营山、蓬溪、岳池、武胜、广安一带,大木偶戏班很多,著名班子有大圣班、桂林班、云龙班等,著名艺人有邓金山、邓义亭等,后来逐渐消失了。由于李家有演川剧“人大戏”的基础,善于经营,演出剧目多,所以在众多木偶戏班中逐渐出头,传至当今。

川北大木偶操作方式特殊,相对于完全靠双手支撑木偶的中、小木偶表演,操作更方便,为演员提供了灵活表演的余地。因此,川北大木偶创造了许多精彩的技艺和高难度的技巧。以大木偶目连戏为例,在目连戏《刘氏回煞》一场中,有在灵堂摆设纸人纸马、童男童女的场景。大木偶扮演的刘氏阴魂十分灵活,她回到家中,取走自己的衣物,再把其余的东西统统烧掉,以表达其愤懑不平之情。这一切都由木偶人来完成,其技巧难度令人惊讶。大木偶搬目连也有打叉、变脸、打粉火的技巧,有些比较容易做到,比如打叉,一次可以打五把,发叉之后,再换上一个中叉的木偶就行了。但有些则比人的表演更难。比如变脸,《捉刘氏四》一场要三变脸,变出黑、金、乌三张脸,吹脸、扯脸均可,这就需要有过硬的技巧。打粉火则是木偶拿着油纸火捻子,由打杂师代为吹火。川北大木偶流行范围广阔,除南充地区之外,绵阳、达县地区的部分县区过去都有大木偶戏班演出,甚至到达了靠近甘肃、陕西的青川、平武、璧口等县区。

新中国成立后,李家班经过数次变革,不断发展壮大,发展成为今天的四川大木偶剧院。2006年,川北大木偶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家班传人李泗元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川北大木偶艺术也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对外交流的重点项目,多次受文化部派遣到国外交流演出,在国际木偶界享有崇高盛誉。

小木偶 小木偶身高约四十厘米,因其小巧精致,俗称“精木偶”,一说源自京城,故又称“京木偶”,主要活动于成都、重庆和川西、川南。由于川剧艺术的高度发展,自清代以降,在成都平原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www.daowen.com)

成都地区包括附近县区的木偶班子都是精木偶,一般都是一尺二寸长的杖头木偶。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的退休老艺人葛子杰,时年72岁,过去在全福禄木偶班,一直在成都及附近县区演戏。据其介绍,全福禄是比较大的班子,由一位来自中江县的中医马仲康先生做班,共有三十多个偶头。演目连戏也就是这三十多个偶头,如果不够,就给木偶加带“壳子”,只有牛头、马面、鸡脚神、无二爷几个偶头是专门制作的。一般木偶面部都是固定不动的,唯有一个叫“吊颈鬼”可以申舌头、鼓眼睛,另外就是小花脸(如土地、龟丞相等)的下巴、眼晴可以动。

成都精木偶

中木偶 介于大木偶和精木偶之间的,还有川中地区的中木偶。中木偶以资阳市资中县的木偶剧团为代表,是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中木偶戏也有悠久的历史和清晰的传承脉络,早在清末光绪年间,川中地区就活跃着金泰班、万祥班等十多家木偶戏班。最初木偶表演大都使用精木偶,偶头有茶杯大小,全部以梨木雕刻,重量一般在一斤到两斤左右。由于偶身轻巧,操作灵活,深受观众喜爱。

杖头木偶是四川木偶戏的主体。较之中国其他木偶,传统的四川木偶戏有两大特点:第一,川北大木偶以大著称,是木偶家族的珍稀品种,有“世界稀有剧种”之称。偶身高大而不呆笨,眼、耳、口活动自如,并能伴之以喝水、吐火、变脸、写字等丰富的特技表演,人与木偶同台演出,可以收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不仅在国内堪称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很罕见。第二,四川传统木偶戏以唱川剧声腔、演川剧剧目为主,其角色分行、人物造型、服饰道具、表演程式等也大多借鉴川剧,且不同的演出班社所唱声腔、所演剧目各有侧重,如川西的戏班多唱高腔,擅演生旦戏、文戏,川东、川北的戏班多唱胡琴、弹戏,擅演神戏、武戏,形成了十分鲜明的表演特色。据川北大木偶代表性传承人李泗元介绍,他叔父曾学习过川剧,并将许多川剧剧目带入木偶戏班中。而且,他家的木偶戏演出比别的家班更讲究脚下动作的表演规范,具有“上下同步”的特点,使木偶表演更有真人感。如他们表演的木偶“倒硬人”,木偶操纵者如同川剧演员一样,演员也直接倒地,十分精彩且具有高难度,很受观众欢迎。这也是李家班在众多的大木偶班中一家独大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木偶戏已逐渐发展成为集戏剧、戏曲、歌舞表演、音乐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舞台综合艺术,川剧剧目演出日渐减少,现在已经不再演出独立的川剧剧目,其传统的祭祀功能已完全丧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