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民间祭祀活动:打围鼓与打丧火的深层含义及其演变

四川民间祭祀活动:打围鼓与打丧火的深层含义及其演变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丧火”是四川民间祭祀亡灵的重要活动。后来引申为妇女在夫家非正常死亡后,娘家人为其不平,到婆家打闹不休的行为,本地人称打丧火。也有的民间解释为冬天天气寒冷,通常灵棚中要生火塘取暖,围鼓班子围坐火塘周围,俗称打丧火。打丧火与打围鼓合二为一,民间逐渐将在丧礼上打围鼓称为打丧火。同时延请玩友班子为逝者打围鼓(打丧火)送行,通常是连续三天夜晚举行川剧清唱,一般是在晚上7—10点之间。

四川民间祭祀活动:打围鼓与打丧火的深层含义及其演变

“打丧火”是四川民间祭祀亡灵的重要活动。据民俗学家考证,打丧火原本意思是,四川乡间一般发丧出殡都在清晨天未亮之时,民间传说,黄泉路上要早行,以免奈何桥上拥挤,掉入河中。因为天黑,需要点着火把照明看路,这个行为俗称“丧火”。后来引申为妇女在夫家非正常死亡后,娘家人为其不平,到婆家打闹不休的行为,本地人称打丧火。这种习俗,在旧时目连戏演出中,就有表现,谓之“打上台”。也有的民间解释为冬天天气寒冷,通常灵棚中要生火塘取暖,围鼓班子围坐火塘周围,俗称打丧火。

不知起于何时,打围鼓成为四川民众家庭祭奠亡灵中一个重要的祭祀程序。打丧火与打围鼓合二为一,民间逐渐将在丧礼上打围鼓称为打丧火。

清同治六年刻本《巴县志》四卷载:“丧礼,……近并有演剧、聚赌恶习,当所禁止者。”

民国九年刻本《绵竹县志》记载:“出殡家奠之夕,至有演唱戏曲,尤恶俗之可革者。”

民国十年刻本《合川县志》八十三卷载:“丧礼,未葬前夕,招僧道焚化楮钱,曰烧更纸。金鼓喧天,坐唱戏剧,曰打围鼓。”

民国十七年铅印本《涪陵县续修涪州志》曰:“丧柩未出,无论筮日,远近亲友,率赴丧家赌博,谓为热闹。甚至延票友坐唱,谓打围鼓,近于演戏,于居丧尤不伦类。盖侈靡相沿,礼之失久矣!是所望于有训俗之责者。”(www.daowen.com)

由此可知,巴蜀之地这种丧礼习俗由来已久。至今,四川丧俗中,从去世当日计算,亡人停放三天再出殡。这三天中,丧家要搭建祭棚灵堂,规模、规格大小,视丧家家境贫富而定。堂前摆放祭祀物品,亲朋好友赠送祭礼。同时延请玩友班子为逝者打围鼓(打丧火)送行,通常是连续三天夜晚举行川剧清唱,一般是在晚上7—10点之间。

在灵堂摆围鼓,为逝者演唱

丧家为祭奠、哀悼、告慰已故亲人,请戏班来灵堂或置放棺木之处唱戏,又称“丧葬戏”。从前,富者请大戏班子到家唱戏,贫者请玩友演唱。一般来说,聘请打丧火的围鼓班子价格较低,自愿前来演唱的玩友则不须付费。川剧打丧火必唱的剧目有《哭皇天》《活捉王魁》《昭君出塞》《三祭江》等,以及一些与吊孝、哭灵、寄托哀思的剧目相关,如《诸葛亮吊孝》《刘备祭灵》等,以表达悲凉、伤感、哀婉或者追诉逝者生前往事,表达景仰、缅怀之情。对于老人去世,民间的丧葬礼仪极富人情味。在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老百姓对年高逝者往往抱有一种祝福的心态,祝愿他走完了人生历程,顺利归天。因此在举办丧礼的心态上也不同于其他亡者。传统习俗称为“白喜事”,因此在丧礼仪式中也可以演奏、演唱一些喜庆的乐曲。

在灵堂摆围鼓,为逝者演唱

但凡川剧界人士去世,必然为其唱三天围鼓,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据成都市川剧院九旬高龄的名丑李笑非先生介绍,20世纪30年代,政府实施戒烟令,为整肃社会风气,要抓一个既有社会影响力又“惹得起”的人来开杀戒,以示政府戒烟的决心。旧时川剧艺人中吸食鸦片者较多,川剧名家天籁先生不幸成了当局的目标,准备将天籁作为抗拒戒烟的典型予以枪毙。因为他仅仅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川剧艺人,没有后台。天籁得知这一消息后受惊吓而疯颠,虽然逃脱了被枪毙的结局,但是遭受致命打击后再也不能上台演戏了。他年老多病,已无人聘请,贫病交加之际,由川剧艺人自己组织的进步川剧社伸出援手,请他到永乐大戏院唱戏,解决了他一家人的生活困难。不久,天籁先生含恨去世,灵堂设在永乐大戏院。同行们都知道天籁的不幸遭遇,甚为同情,因此把丧事办得很热闹。三天停殡期间,全市川剧艺人和喜欢他的观众都来到剧场为之吊丧,为他上香、唱围鼓。大街上夹道相迎,观众排成了“火巷子”,轰动成都。近年来,川剧表演艺术家王世泽、蓝光临去世后,其家人和弟子都为之举办了隆重的祭礼,川剧界朋友、弟子高足陈智林、肖德美、王超等纷纷到灵堂为之唱围鼓,以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