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围鼓与川剧坐唱的详解与欣赏

打围鼓与川剧坐唱的详解与欣赏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寻这种打围鼓与川剧、坐唱的民间习俗演进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盛行的在余姚腔、弋阳腔基础上衍化而成的青阳腔。进入21世纪,这种打围鼓的业余川剧活动在四川城乡仍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每逢年节假日,许多乡镇均有川剧玩友坐唱活动。

打围鼓与川剧坐唱的详解与欣赏

探寻这种打围鼓与川剧、坐唱的民间习俗演进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盛行的在余姚腔、弋阳腔基础上衍化而成的青阳腔。当安徽的青阳腔逐渐取代了弋阳腔之后,便很快传播开去,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也把打围鼓、唱坐场的习俗带至湖南湘西,之后又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使打围鼓、坐唱的习俗在四川得以普及。明清以来,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及云南、贵州各省都有关于打围鼓的记载。考察其传播的区域,皆与弋阳腔、青阳腔的流传相关联,也是高腔目连戏盛行的区域。安徽青阳腔、岳西高腔、湖南辰河高腔、四川川剧、云南滇剧传播区域都有打围鼓习俗,名亦相同。在安徽至今流传着道光年间五童生赴考途中打围鼓,后来皆考中生员,终成大器之佳话。2018年10月,笔者到安徽南陵县考察那里古老的青阳腔目连戏演出,同时也观看了当地老乡表演的打围鼓,至今保留着典型的高腔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

打围鼓也是湖南辰河高腔的一种重要的存在形式,是清代以来当地士农工商、城乡居民十分喜爱的娱乐方式,久而久之蔚然成俗。打围鼓与红白喜事联系起来,在清代中期已有记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黔阳县志》记载,辰州地区“丧家每夜群聚而讴,鼓歌弦唱,彻夜不休,谓之闹丧……而所讴并非挽歌,大抵皆院本杂剧,施之吉席者”。这里记载了办丧事与打围鼓的关系,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辰河高腔历史上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与四川下川东涪陵地区,辰河戏班在清代中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常在四川流动演出,与川剧高腔多有共性,且两地都有打围鼓民俗。总之,安徽、湖南、湖北都是历史上高腔目连戏的流行区域,彼此间的联系和戏曲传播的流向十分清晰。

无独有偶,在四川广大城乡,也沿袭了这种办丧事打围鼓的习俗。这一习俗起于何时、源于何处尚有待考察,但根据清代移民的史实来推测,大约不会早于清代,至今此种风气仍在蜀中盛行。 1985年,四川省川剧学校老艺人梅春林逝世,连续三夜摆设围鼓堂,其亲朋好友、徒子徒孙纷纷前往唱川戏,热闹非凡。笔者也曾亲临观看。2000年川剧名家竞华去世时,其关门弟子、梅花大奖获得者沈铁梅,便在老师灵堂前与打围鼓的玩友们一起坐唱,表达感激缅怀之情。进入21世纪,这种打围鼓的业余川剧活动在四川城乡仍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每逢年节假日,许多乡镇均有川剧玩友坐唱活动。(www.daowen.com)

打丧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