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川剧艺术中的寡妇再嫁主题——赏析《司马相如卓文君》和《张浪子嫁妈》

川剧艺术中的寡妇再嫁主题——赏析《司马相如卓文君》和《张浪子嫁妈》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流行于民间的川剧艺术,在表达民情风俗、社会意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在川剧中,关于寡妇改嫁题材的剧目数量繁多。其中表达不同阶层古代寡妇再嫁故事的如《司马相如卓文君》《张浪子嫁妈》等,在民间流传久远、家喻户晓。从这类剧目在民间的广泛流行可以看出,在四川民风中,社会对寡妇再嫁普遍报以认同态度。

在中国封建伦理观念“夫为妻纲”思想的束缚下,四川旧俗认为妇女再嫁是对亡夫不忠,官府也往往以贞节碑、贞节牌坊等形式,褒奖在丈夫死后守节、守寡的妇女。如内江市隆昌县的杨林氏节孝坊正下匾,为叙州知府撰文褒奖其“俾知妇之完贞胜于士之尽忠良,以励—乡一邑之民,以励一国之民,以励后世之民。而风俗以醇,人心以正也。是则孺人之有以启之也”。正门楹联为隆昌县知县题“两世励贞撵耿耿丹心天地鉴,九重褒苦节煌煌宵史姓名香”。可见官府对民间女性贞烈守寡的褒奖。对寡妇再婚,从官府到民间,从舆论到道义都不支持。丈夫新亡,妻子不能马上改嫁。清代、民国时期,四川流行妻子为夫守孝三年之俗,则至少要三年后才能改嫁。传统习俗对巴蜀百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四川有着“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男”的民谚,德阳中江县还流传着一首《寡妇歌》:

世间寡妇你请听,一身打扮要素净。脸上莫擦胭脂粉,免人说你不正经。干儿干女莫要认,干亲最易坏名声。寡妇好比闺中女,不要轻意往外行。走路行端坐要正,不可掉头乱看人。你看人来不打紧,别人把你来看轻。说你守节心不稳,说你是个假正经。所以行为要端正,见了长辈忙起身。坐时莫把脚翘起,不可露出三寸金。无事莫在人前站,切莫看戏与观灯。

但在中国农业社会中,家中没有丈夫即没有劳动力,孤儿寡母难以维持生存。因此,在民间习俗中,对于寡妇再嫁通常会采取宽容甚至赞许态度。作为流行于民间的川剧艺术,在表达民情风俗、社会意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在川剧中,关于寡妇改嫁题材的剧目数量繁多。其中表达不同阶层古代寡妇再嫁故事的如《司马相如卓文君》《张浪子嫁妈》等,在民间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川剧中关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题材的剧本约有数十余种之多,几乎所有的川剧团都演出过这个剧目。仅近年来所见之名家新创剧本就有徐棻、谭愫、张崇林、张勇等人的不同剧作。古往今来的川剧卓文君版本虽然不同,但其主旨都是表达了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婚姻的由衷赞许和祝福。

《张浪子嫁妈》(www.daowen.com)

《张浪子嫁妈》为《药茶计》之一折,川剧常演的娃娃丑剧目。张浪子的母亲张牛氏守寡多年,家境贫寒,想嫁给邻居周伯伯,少年张浪子初不同意,但得知到周家之后每天可以吃饱肚子,便欣然应允。剧中张牛氏想改嫁的缘由很简单:“老身张牛氏,不幸良人亡故,丢下母子二人。……我思来想去,只好另嫁他人,一来替我还清钱账,二来我们母子也有个依靠。”由此可见,张牛氏改嫁也是迫于生存压力,一要还账,二为了让自己和儿子寻求一个生活依靠。最后母子二人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当日就嫁。为了让左邻右舍都知道张牛氏改嫁之事,由张浪子背着母亲,一人敲锣打鼓吹唢呐,热热闹闹将母亲嫁去周家。

从这类剧目在民间的广泛流行可以看出,在四川民风中,社会对寡妇再嫁普遍报以认同态度。同时,再婚的双方也无须讲究繁复的礼仪,只要双方情愿,告知亲朋好友、四方邻里,则可完成婚礼。当然,戏剧表演并不代表真实生活,但剧中人关于改嫁的心态、观众对其再嫁行为的赞同,却真实地表达了社会民众普遍的心理意愿和共同遵循的社情民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