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乡村婚嫁习俗与舞台表演:全面解析

传统乡村婚嫁习俗与舞台表演:全面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川剧剧目中保存乡村人生礼仪习俗最丰富者,当属目连戏。四川目连戏中,有两出在其他剧种中均无所见的表现地方婚嫁习俗的剧目《说亲哭嫁》和《接刘氏》,在四川各地演出时通常将这两折戏连起来演,成为目连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场次。一般来说,女儿出嫁都要哭嫁。因此,哭嫁是当地出嫁的一道程序、一种俚俗。

传统乡村婚嫁习俗与舞台表演:全面解析

川剧剧目中保存乡村人生礼仪习俗最丰富者,当属目连戏。即便是在民国时期的大中城市里,一些已经消失或淡化,但在历史上曾经代表着民众精神信仰的民风民俗,在目连戏中仍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为今人认识巴蜀传统礼仪习俗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艺术资料。四川目连戏中,有两出在其他剧种中均无所见的表现地方婚嫁习俗的剧目《说亲哭嫁》和《接刘氏》,在四川各地演出时通常将这两折戏连起来演,成为目连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场次。虽然其故事情节一样,但是各地演出的内容和形式并不相同,剧名也有差异。

川北地区目连戏中关于《说亲哭嫁》的一折戏名为《傅刘联姻》,据南充遂宁地区的老艺人介绍,过去川北一带搬目连时都有这出戏的演出,如三台县川剧团老艺人杨文彬称,他以前随戏班到川东的大足、潼南、永川、璧山等地也曾演过此剧。可见《说亲哭嫁》这出戏在四川流行甚广,其大致情节是,傅家三次邀媒人到刘家说亲,刘家许亲,订下日辰。接亲之日,刘氏蒙上盖头,端坐在舞台正中,媒人一喊上轿,她便开始啼哭,在她旁边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都要与之唱和,哭嫁的形式是一问一答:

刘 氏:我的爹呀,我的妈,

他家的小伙我喊啥?

母:我喊女婿呀你喊冤家。

众 和:你喊冤家呀。

刘 氏:他家那个老汉我喊啥?(www.daowen.com)

父:我喊亲家呀你喊爸。

众 和:你喊爸呀!

除了这类称呼介绍之外,还要询问、交待到了婆家该干些什么家务活。在场的舅子老表都要喊到、说到,大约要哭二十分钟。当媒婆又喊上轿时,要杀鸡、撒纸钱,意在除邪避灾,然后由舅子背上轿(轿子摆在台下) ,抬出剧场去游街。在四川一些地方风俗中,有“天上雷公大,地上舅子大”的说法,舅子代表着娘家的势力,故新娘出嫁都是由舅子背上轿,川剧演出中也完全延续这样的习俗。

舅子背新娘刘氏上轿

这出戏就是川北大巴山地区哭嫁风俗的再现,时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大巴山区仍然保持着这样的风俗。一般来说,女儿出嫁都要哭嫁。哭时脸上蒙一块帕子,要出嫁的姑娘哭得非常伤心,亦假亦真。哭嫁的内容也有一定之规。主要是向家人以及亲朋好友诉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娘家的养育之恩、自己对父母的不舍,再嘱托亲人关于自己离开之后一些事情。每哭到一个亲人(如爷爷、舅舅、姨娘、兄嫂等) ,就诉说与此人相关的事,哭完之后,这人就要给新娘送钱。因此,哭嫁是当地出嫁的一道程序、一种俚俗。哭嫁的调子是约定俗成的,但内容要靠自己去充实,越是哭得花样翻新,乡亲们就越要称赞这个女子聪明能干。每逢哭嫁,旁边总有几个陪姑娘作陪,这些陪姑娘其实是来学习唱哭嫁歌的。经过多次的陪哭,到自己哭嫁时都能哭出不少套路来。日积月累,世代相传,哭嫁的内容也可谓丰富多彩。这种习俗进入到目连戏中,形成《哭嫁》一出剧目是十分自然的。对照生活原型,《哭嫁》的演出只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丰富和调整,把一些本来不是哭嫁时交待的内容搬到了前台,这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在形式上采用了民间“坐歌堂”一唱众和的形式,使气氛更加热烈。

《说亲哭嫁》《接刘氏》是前后连接的两出戏,但后者流行全川,家喻户晓,影响远远超出前者,大约有三方面的因素:其一,哭嫁习俗多在乡间山区流行,成都、重庆这样的城市中早已无此习俗,因此也不演出这样的剧目。其二,过去搬目连多是由于地方上不清净或者是祭奠亡灵的需要,由当地头面人物、会首出面筹资举办,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功利目的考虑,都希望招徕更多的观众,《接刘氏》一剧恰好能形成这样的热点效应,因此这出戏一般都在被点之列。其三,戏班演此戏也能赚取额外的赏钱。据合川县川剧团老艺人陈世全回忆,他当年演刘氏出嫁,在当地拜了一个“保保”,为“嫁女”,干爹给了他六七套褶子绸缎作陪奁。这对演员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收入。故而戏班、演员都愿意演出此戏,以至于成为搬目连的必演剧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