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习俗解析:第四节关于支宾待客筵席的习俗

习俗解析:第四节关于支宾待客筵席的习俗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招待客人热情礼貌周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约定俗成的习俗。在四川习俗中,主人待客之道多以能够挽留客人,得到客人的赞誉为荣。在《佘塘关》中出现的宴请待客食俗,充分展现了川北地区浓厚的地域风情。《佘塘关》写的食俗是川北地区宴请待客食俗,那么川剧《幽闺记》中《歇店》一折展现的却是四川鸡毛小店的待客习俗和家常菜肴。

习俗解析:第四节关于支宾待客筵席的习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招待客人热情礼貌周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约定俗成的习俗。这种习俗首先体现在待客的餐饮、食品方面,每当亲戚或客人来访,主人家都会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即使经济不宽裕的人家,也要竭尽全力给客人吃好,不能显露主家的寒酸、吝啬,更不能有薄待客人之嫌。在四川习俗中,主人待客之道多以能够挽留客人,得到客人的赞誉为荣。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人情礼尚往来中,比如贺喜、奔丧、生日寿诞之类的人数较多的宴请活动中,通常有一位专门负责接待安排客人的司仪,民间称其为“支客”。这些待客的食俗规矩在川剧中也表现得活灵活现。

饮食文化是四川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标签。由于地理历史原因,川西、川南、川北、川东各地食俗文化皆不相同,自然其待客习俗也不尽相同,在川剧弹戏《佘塘关》中,形象地展示了川北地区极具特色的待客食俗。川剧《佘塘关》现存两种传统演出剧本,一是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收藏的萧保山口述本,二是川丑四大家之一的陈全波演出本。萧保山为川北河流派重要的代表艺人,此剧也是川北河川剧剧目的一个代表作。剧中运用了大量的川北地区方言俗语。例如剧中主角佘彪在第二幕登场的台词“一出门来望纱灯,纱灯高头画人人,人人高头长鼻子,鼻子高头长眼睛”,就源于川北童谣,描述的是川北彩灯的装饰绘画。再如其在剧中演唱的“丁丁猫,红爪爪,哥哥起来打嫂嫂,嫂嫂床边坐,坐死娃娃惹大祸”,也是川北地区流行的儿歌。这些方言俗语、俚俗童谣的运用,也从一个侧面衬托出角色的性格底色。《佘塘关》是一出喜剧,山大王佘彪有女佘赛花,由于他稀里糊涂一花二许,导致杨、孙二家在同一良辰吉日都来抬亲,进而形成两家抢亲争斗。佘彪无奈分别接待两“亲家”,在不同房间摆开“八大碗”和“九大碗”。

杨 衮:亲翁,把礼单收下。

佘 彪:哎,老大王的女娃子,要由老大王的。张家李家,由在我家, 你就下了聘礼了?岂有此理!

杨 衮:(生气)叫你收倒!

佘 彪:收倒就收倒。七个盘子八个碗,拿出来摆起嘛。

院 子:宴齐。

佘 彪:就吃。

杨 衮:亲翁请。

佘 彪:各吃各的。

院 子:孙令公到。

佘 彪:我看到他,我的气就上来了。火山王,我的贵客来了,我就 不陪你了。

杨 衮:要他来才闹热。

佘 彪:那是我的敌手亲家来了,原要闹热。

杨 衮:那我就给他一个大闹热。

佘 彪:你才吃了我七个碟子八个碗,还要整我的大腊肉,院子,在 西厢另设一席大腊肉,仅火山王吃。

剧中杨衮到佘彪府邸抬亲,佘彪虽然不乐意,也自知理亏,按照当地对待上宾的规格摆宴款待。于是佘彪吩咐厨师要“七个盘子八个碗”的隆重筵席来招待杨衮。“七个盘子八个碗”原是川北地区流行的宴席食俗,民间将这种宴席称为“田席”,因其在田间地头摆席而得名。主要指婚嫁、祝寿、丧葬待客时候,先上七道配菜,菜品可凉拌、可煎炒,讲究荤素搭配,用盘子装好上桌,待客人品尝。“八大碗”又称“肉八碗”,因是桌子上八道主菜而得名。原料一般以猪肉为主,炖、烧、蒸、汤都可,往往这八道主菜配上鸡、鸭、竹笋,上桌时用碗盛装,一起上桌,所以叫八个碗,“八”并不是只限定上菜时只能上八道菜,只是一个泛称。

剧中两家人同时来抬亲发生械斗,火山王杨衮以金杯失手将孙通打死。佘彪赶过来,质问杨衮的时候,从他的口中我们又得知了川北另外的宴请食俗。

院 子:禀老大王,火山王一金杯打死孙令公。

佘 彪:你说些啥子哟,那个杯子都把人打得死哟?亲家起来哟,在床上睡,起来嘛,婚姻不成,有九斗碗吃。哎呀,果真死了。胆大火山王,你一金杯打死孙令公,岂会无罪?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宴请的另一道习俗——九斗碗。“九斗碗”因筵席上九道主菜得名。这九碗主菜并不是随便烹饪都可以,在旧时有相当的讲究,主要包括大杂烩、红烧肉、笋子炒肉、炖子鸡、粉蒸肉、烧白、夹沙肉、东坡肘子、酥肉带丝汤九道菜。九斗碗这个“九”也相当有考究。在汉语中,“九”为大。含有“九”的词语,大多含有“深、高、远、多”的意思。如“九天”喻其高,“九”音同“久”,所以民俗认为“九九”便是“久久”,于生命、婚姻、财物,都是吉祥的预兆,从而对之顶礼膜拜,就连过生日也是“祝九不祝十”。因此“九大碗”和“七个盘子八个碗”食俗不同,它多出现在寿宴、婚宴上。当然“九”是一个泛称,旧时贫穷人家或者富裕人家因为自己的财力不同,可以在筵席中摆七碗或者十一碗,但是坚决不能摆十碗。因为在川北地区,猪槽是用石头做的,而狗一顿只喂一碗残汤泡饭,于是便有了“吃一碗的”和“吃十碗的”之类骂人为猪、狗的说法。

这类有着某种吉祥寓意的行业俗规俗语十分丰富,又如在四川民间还有吃“四季发财”的食俗。《野鹤滩》中先关老爷到野鹤滩审“路毙”案,老爷爱好美食,店家便给他准备了“四季发财”:

高太爷:吃啥子?

魏张氏:吃“四季发财”!

师 爷:啥叫“四季发财”?(www.daowen.com)

魏张氏:冷、热、蒸、炒分四轮,每轮又分素菜、荤菜、野味,四四一十六样,就叫“四季发财”,再加一个尾汤,一个泡菜,总共一十八样。老爷,这就是“四季发财”,要发要发啊!

在《佘塘关》中出现的宴请待客食俗,充分展现了川北地区浓厚的地域风情。这也是此剧在川北地区广为流行、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值得肯定的是,剧中对于地方食俗的渲染并不是随意插入、粘贴上去的,本身就是戏剧的主要情节,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将川北餐饮习俗巧妙地演化于戏剧情节中,对产生于北方的杨家将故事和人物进行本土化乡土化的改造,以利于增进本土观众的亲近感与接受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戏剧创作表现方式。

《佘塘关》写的食俗是川北地区宴请待客食俗,那么川剧《幽闺记》中《歇店》一折展现的却是四川鸡毛小店的待客习俗和家常菜肴。这些具有地域风味食俗的展现也是《幽闺记》川化的重要表现。川剧《幽闺记》源于宋元南戏《拜月亭记》(又名《拜月亭》《双拜月》等) 。该剧讲述王尚书之女瑞兰和母亲因避兵乱,逃难途中失散,瑞兰途中遇到书生蒋世隆,二人拜为兄妹,相携而行。王尚书经过此地,巧遇瑞兰,将其带回家。瑞兰回家之后,思念世隆,月夜花园拜月,祈求再得相会。后蒋世隆状元及第,王尚书招赘为婿,原来他就是瑞兰日夜思念的人,遂圆满结局。《拜月亭》歌颂青年男女在患难中建立起来的坚贞爱情,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拜月亭》与《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并与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元代四大爱情剧,亦为“五大传奇”之一。川剧《幽闺记》在保留传奇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加入四川风俗民情元素,对剧中人物性格进行四川化的改造,此折一开场,客店老板黄茂兴用地道的四川方言对自家小店和菜肴尽力渲染:

黄茂兴:嘿嘿!

(念【干占子】)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三家村里三家店,

开了三十三年零一天。

来往客商都称赞,

他说我,房子大,铺盖宽。

最好还有豆花饭,

外添一盘泡菜不要钱,不要钱。

这段唱词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客店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也可以看到四川城乡小客店、小饭馆必备的两道菜肴:豆花饭和四川泡菜

豆花饭是川渝一带最常见、最普及且价廉物美的大众膳食。豆花鲜嫩,蘸水香辣,味道浓烈,开胃下饭。豆花对于四川人来说,既可以当菜品,也可以作正餐。至今四川农村赶集的村民常把豆花饭当作一种快餐食品,由一碗豆花、一碗大米饭、一小碟蘸水组成。豆花饭具有分量充足、卖相清爽、味道鲜辣、上桌快的特点,为大众所喜爱。至今,在四川大街小巷餐馆门口都能看到摆放着一口架着柴火的大锅,里面盛煮着热气腾腾的豆花。如果食用豆花饭时,再配上一碗蒸腊肉、烧白或回锅肉,则是锦上添花。另一道泡菜又叫泡酸菜,是四川特有的传统特色菜肴,餐馆、家庭必备。四川泡菜有两大功能,一是用于佐餐,每餐必备,饭馆也是免费提供;二是川菜的主要作料,用以制作泡姜泡海椒,是烹饪鱼类菜肴不可缺少的主要调味品。泡菜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老少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是居家过日子常备的小菜,也是餐馆必备的下饭菜。

再来看看黄茂兴给蒋世隆提供的配菜,更彰显地域特色:

蒋世隆:菜配数盘。

黄茂兴:照办。(向内喊)

听倒,堂倌,中三靠二,鲢鱼一份,红烧大蒜;火爆腰花,味道带甜;鸡汤吃饭,小菜两盘;大曲半斤,快点莫旋。

内 应:做好了,快些来端。

黄茂兴:嗨,手脚真快。(端菜)喂,还在冒烟。(摆酒,自语)龟子两个。

蒋世隆:什么龟子两个?

黄茂兴:杯子两个,两双篙杆,菜齐开宴。

这段讲白主要是运用方言修辞手法来进行调侃,增加戏剧趣味。“未晚先投二十八,鸡鸣早看三十三。”尾字分别隐去“宿”“天”二字,是川剧创作中常见的文字游戏。堂倌对着蒋世隆故意将杯子说成“龟子”,多有四川人“讪坛子”“占欺头”的意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也是一种谐音化讹的戏剧语言创作方式。在四川的大小餐馆中,以“篙杆”代称筷子也是尽人皆知的俗语。这些川人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生活趣味浓郁,在舞台演出中不但彰显角色真实生活体验,也非常讨观众喜欢。其中出现的菜肴也是地道的川菜。例如大蒜鲢鱼、火爆腰花是川菜中的代表作,重油、辛辣、色泽红亮,带有一定的复合味道,具有川菜典型特点。这两道菜配一个鸡汤,两碟小菜,曲酒半斤的组合,基本上是四川人到饭馆就餐的配菜习惯,点菜时要有荤菜、素菜、汤和酒水。以上两个情节片段在传奇《拜月亭记》中并没有出现,而是川剧对传奇故事的地域化丰富和乡土趣味的补充,并以唱词和对话为载体将四川的饮食习俗、堂倌喊菜的方式一并融入到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之中。由此也将传奇《拜月亭记》发生的故事地点从江南巧妙地移植到了四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