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不论岁时年节祭祀还是氏族家庭祭祀活动都是百姓生活中一项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些规模不等、参与人群不同、时间地点不一的祭祀或者节日活动中,形成了各自区域性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同时这些活动也展示了不同阶层、不同社会集团的互动关系。形形色色民俗节日活动有的表达了宗教信仰,有的寄予美好理想期盼,有的逐祟祛病防灾,有的找到了娱乐环境,有的实现了经济利益,总之是实现了一种群体及个人心理意愿的表达、期盼和慰藉。考察四川民间丰富多彩民俗祭祀活动,首先可以看到不同阶层对待世俗宗教信仰的态度以及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表达,还可以看到祭祀供奉中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食俗展示。无论是川北乡下农户、市井百姓家庭还是官宦豪门之家,他们在祭祀活动中供奉食物以及对待这些贡品的心态,在川剧中都有鲜活表现。
灯戏《许愿》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形象生动鲜活的川北农村许愿场景。许愿是民间信仰中一种常见的祈求仪式,目的在于祈求菩萨保佑自己或家人实现某一目的。为达成目的,一般要向祈求对象进献丰富的供奉以表诚心,事成之后还须还愿。《许愿》主要讲述农民张子诚去庙许愿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他先到集市采购祭品,一路与刘氏闲谈,道出了川北乡下祭祀土地菩萨的贡品要求。
张子诚:走呵!
刘 氏:哪去?
张子诚:许愿哈。
刘 氏:许愿?只怕不能啰。
张子诚:为啥?
刘 氏:未必你还不晓得呀?
(唱)凡人去和神仙缠,总是神仙把欺头沾。
土地菩萨心凶险,指甲深得不一般。
一要米来二要面,猪肉三斤酒四罐。
衣服起码得五件,供果至少要六盘。
七葱八蒜九柱香,十对大蜡红鲜鲜。
这些东西你算一算,总共要值多少钱?
刘氏的唱词告诉我们,日常向土地菩萨的祭祀祈祷所采用贡品极为丰富,其中食物有米面、果品、肉类、酒水,还有衣裳、香蜡等,日常生活之所需都可以作为祭祀物品。而张子诚为菩萨采购的贡品如下:
张子诚:(唱)我在场上已备办,吃的喝的都周全。
刀头割了三斤半,还买了七斤豆腐干。
火炮全是“电光闪”,曲酒打了一坛坛。
全部拿去做贡献,你说菩萨喜欢不喜欢?
这些贡品中,刀头肉、酒、豆腐干、白糖、糕点虽然谈不上高档,但在旧时农村也不全是百姓日常食品。比如刀头肉要过年杀年猪时才能吃到,但是供菩萨时却是必需品。白糖、糕点等一般在逢年过节或待客之时才会预备这些食品。所以,从张子诚祭祀菩萨所采购贡品可以看出,他对于祭祀活动是十分虔诚的,在供奉食物方面也很实在。但是,对于祭祀所进献的价格不菲的贡品,普通百姓人家还是心怀疑虑,对菩萨颇有怨言。直言“凡人去和神仙缠,总是神仙把欺头沾,土地菩萨心凶险”,表现出对菩萨神仙的抱怨和不敬。总之,神灵菩萨是不能得罪的,但是信众既然为菩萨进贡了香烟贡品,那么菩萨就应该保佑愿主,二者在这里体现了一种公平交易的态度,这也是川北民众祭神的一种普遍心理。
《许愿》是个小喜剧,通过张子诚夫妻到集市采购供奉食品的过程,展示出老百姓对于虚幻神灵的敬畏和诚心。他们为了儿子健康去祭祀土地神,将自己精心准备的贡品摆上桌之后,发现土地菩萨竟然有动静。两个人惊慌失措之后,才发现菩萨是表弟魏刀头为了行骗而假扮的。这个戏情节构思精巧,唱词通俗晓畅,一方面反映了旧时由于乡下百姓没有文化、科学知识欠缺而普遍存在的神灵崇拜现象,另一方面也是对这种愚昧活动的深刻揭示和尖锐讽刺。
如果说《许愿》为我们展示了普通农民家庭在一般性祭祀活动中的食俗特色,那么在《金貂记•饮社》一折中却展现了官宦之家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中的食俗礼仪。《金貂记》又名《尉迟恭》,为“江湖十八本”之一,主要讲述了唐代平辽王薛仁贵、鄂国公尉迟恭因为得罪了皇叔李道宗,一个被打入天牢,一个被放归田园。此时西辽铁里金牙入侵边境,边关告急,唐太宗只得起用薛仁贵领兵出征,令其“戴罪立功”,结果李道宗从中作梗,暗中派人抄杀薛府。薛丁山携母潜逃,途遇母病,丁山只得出卖御赐金貂为母治病。川剧《饮社》一折描写的是尉迟恭一家在祭祀祈祷风调雨顺时的场景,虽然历史上的尉迟恭出生于山西朔州,但是川剧中的尉迟恭一家却生活在四川,他家祭祀所用的菜肴都是川味,果品更是地道四川土特产:
刘老大:撤了香案,摆开宴席!
尉迟恭:是什么稀馔,与老夫报上名来!
刘老大:小老儿不会办事,仅有五荤五果!
尉迟恭:你尽管报来!
刘老大:容报!
清蒸鸭子炖带皮,
又香又辣贵州鸡。
红油腰块成都味,
国公爷!外搭糖醋脆皮鱼。(www.daowen.com)
尉迟恭:倒还丰盛,又有哪五样果品?
刘老大:容报!
合川盐梅江安李,
薄皮梨儿出苍溪。
江津广柑味道好,
国公爷!梁山柚子甜无比。
由此可见国公爷家的年节祭祀贡品是有一定规矩的,中国传统习俗中“五”是一个吉祥数字,五荤五果是祭祀活动的标配,显然比民间《许愿》的贡品更加精致讲究,也更具有四川特色。例如清蒸鸭子、红油腰块、糖醋脆皮鱼都是地道的巴蜀代表性菜肴,而五类供果合川县盐梅、江安县李子、苍溪县薄皮梨子、江津县广柑、梁山县柚子也都是四川久负盛誉的水果特产。仅以这些表现四川世俗贡品的演唱,也为观众营造出一片具有热烈欢快巴蜀乡土氛围的舞台场景。同时,这些在史料或者演绎小说中出现的英雄人物,唐代平辽王薛仁贵、鄂国公尉迟恭皆山西人,更没有到过四川。但是《金貂记》一剧经过历代川剧艺人舞台搬演,入乡随俗,完成了地域化、乡土化的转变。戏曲剧目的所谓地域化、乡土化,主要体现在戏剧语言、人物个性、场景描述、叙事过程等方面。正如《金貂记•饮社》中,不但在方言俗语、生活场景、食俗土特产方面全部四川化,而且人物性格也实现了四川化、世俗化。解甲归田的尉迟恭不仅具有演绎小说中征战沙场时的勇猛豪气,也增添了融入四川世俗生活后的乡土气息,其性格中融入了四川人那种天性乐观、不守成规、活泼好动的独特气质,更为川人所喜闻乐见。
另一项与食俗文化相关的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祭灶仪式。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神也是中国民间最具代表性、最广泛群众基础的神祇。祭灶是劳动人民祈祷丰衣足食,寄托平安吉祥的一种手段。川剧中对这一祭祀食俗的展示别有一番风味。例如《彩楼记•祭灶》一折,吕蒙正与夫人贫居寒窑,衣无数重,粮无隔夜,却能恪守传统礼仪:
吕蒙正:娘子,今乃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之期,富豪之家,虔备香烛纸帛、斋茗果品,祭祀于他。
刘翠屏:你我夫妻,贫如水洗,无有祭礼,还祭什么灶哟。
吕蒙正:(想)打碗清泉,权作祭礼。
刘翠屏:无有香烛呀!
吕蒙正:灶里还有一个火柴头,就权作香烛。
刘翠屏:是。(打水,取柴头)
吕蒙正:(安凳,刘翠屏摆好祭礼)娘子,请嘛。
刘翠屏:请嘛。
吕蒙正:请来踩毡。
刘翠屏:哪里有什么毡哟。
吕蒙正:祭神如神在,人穷格式在。
灶王菩萨
刘翠屏:好,踩毡嘛。(拜神)
吕蒙正:灶神爷呀!
(唱【金索梧桐】)
祷告虔诚,喂呀,灶神爷!
(唱【摇板】)
我想洛阳有多少富裕之家,刘翠屏:(唱)他们有三茶五供祭奠于你。吕蒙正:(唱)奈我蒙正夫妻贫如水洗,刘翠屏:(唱)今日不为恭敬。
……
以上祭灶片段主要描写吕蒙正尚未发迹,夫妇受困于寒窑时的生活困境。虽然天寒衣单、食不果腹,但吕蒙正仍然坚守祭灶礼仪。祭灶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民俗祭祀活动,灶神乃道教序列神祇,传说灶王爷是主管人间饮食、保佑家人生活平安的小神之一,同时还兼有考察人间善恶之责。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之时。这一天,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多说些好话,因此要给他吃些甜品,用糖封住他的嘴,以免他说家人坏话。灶君的神位也很简单,一般是在厨房西墙上贴一张灶王爷的画像。传统的祭灶仪式大都会在灶王爷像面前供奉糕点糖果等,因为他是骑着马上天述职的,因此也给他的马提供一些料豆和秣草。正月初四是灶王爷回家之日,换上一张新灶王爷像,整个祭灶仪式才算完成。
川剧《祭灶》
川剧《彩楼记》所表演的祭灶过程,是一折独立的折子戏,依然秉持传统戏曲写意观念,空旷的舞台上仅一根条凳,一只空碗,也没有张贴灶王爷画像。吕蒙正和刘翠屏这对困于寒窑的书生、小姐夫妻,在年关将至、缺吃少穿的境况下,吕蒙正却仍然坚持要行祭灶仪式,极具象征意味。面对这样的穷困,吕蒙正没有潦倒与失落,而是用一句地道的四川方言“祭神如神在,人穷格式在”,阐释了一个穷困中的文化人的精神境界以及他对于祭灶这一礼仪的严肃态度。而他的执着认真恰好与其生存窘况形成鲜明对比,喜剧效果油然而生。这一句典型的四川民间俗语台词,将吕蒙正那种传统文人迂腐、固执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川剧吕蒙正这种性格特征与古代小说及文献史料的大多数文人有所不同,更多地展现了川人乐观、豁达、穷作乐的性格基因。通过祭灶行为,将一个贫穷寒微但能保持独立人格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那种精神气质与生活情态展现得惟妙惟肖。因而《祭灶》也成为川剧的传统保留剧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