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川剧艺术中的饮食习俗展示:探讨与分析-第七章

川剧艺术中的饮食习俗展示:探讨与分析-第七章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饮食活动是和人类生存联系最为紧密的活动。这种精神文化就是饮食习俗。一种饮食习俗的形成,首先与其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物产密切相关,也与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精神生活紧密联系。不同的节日及食材食品又形成了不同的食用规范。这些习俗,在川剧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艺术表现。

川剧艺术中的饮食习俗展示:探讨与分析-第七章

饮食活动是和人类生存联系最为紧密的活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自出现在这个世界就和食物打交道。世界各地各民族因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饮食习俗不尽相同,从而构成了食俗庞大纷繁的体系。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很多人看来早已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部分,却展现出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就是饮食习俗。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写道: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也因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饮食民俗,正是这种饮食文化的形象表现。

一种饮食习俗的形成,首先与其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物产密切相关,也与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精神生活紧密联系。在岁时年节、祭祀活动等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中,往往伴随着千年流传、全民遵从、自觉自愿的饮食礼仪规范,最常见的就是在不同节日中吃什么、怎么吃的传统规范。例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全中国汉民族地区人们都要包粽子、吃粽子,相传是为了表达对战国时期,为了楚国的荣辱而投汨罗江自尽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深切怀念。又如中国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夕节,届时人们要用乞巧果(各种雕花果、花瓜、花点等)供奉牛郎织女,向织女星乞求女工之巧,表现人们对勤劳、聪慧美德的崇尚。再如中国汉民族地区共同遵从的大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初一吃汤圆,初二吃面习俗、中秋吃月饼、过生日吃长寿面等代代相传的习俗,无不寄予着人们对合家团聚、家庭和睦、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中国有56个民族,在历史的岁月中各个兄弟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彝族火把节壮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景颇族的木脑纵歌,傣族泼水节等,节日期间的饮食风俗更加丰富多彩,丰盛的节日食品如满族的饽饽、回族的馓子、维吾尔族的羊肉抓饭、壮族的五色糯米饭水族的鱼包韭菜等应有尽有,人们在欢度节日之时,还可以大快朵颐,尽情享受丰收的愉悦和美味佳肴带来的幸福。(www.daowen.com)

不同的节日及食材食品又形成了不同的食用规范。在汉族地区请客设宴一般讲究“逢喜成双,遇丧排单,婚庆求八,贺寿重九”。回族的筵席一般都是八道菜或十二道菜,忌单数。东乡族用鸡待客时,把鸡分成十三块,以带鸡尖的那块为贵,通常要奉献给尊敬的客人。畲族祭祖时,讲究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个菜。《民俗学概论》中将饮食民俗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五种类别,从不同时日、不同对象分析了饮食习俗的形成动因、方式和特殊内涵,展示了各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不同饮食习惯和爱好。这些习俗,在川剧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艺术表现。

正是因为戏曲和饮食在诸多人类活动中的共生共存,戏曲演出与饮食习俗往往受到这些活动的影响和制约,进而派生出新的习俗礼仪。以四川晚清以来的婚嫁习俗为例,在婚庆礼仪中,一些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都会邀请戏班来演戏庆祝,当日演出的戏单有严格的规定,常演剧目有《龙凤呈祥》《引凤楼》《仙姬送子》《五桂联芳》《美洞房》等,寓意婚姻美满、早生贵子、子女成材。而婚宴酒席的菜肴也格外讲究,因为结婚既然是成双成对的喜事,婚宴上的美味佳肴自然都要用双数,以体现欢庆和吉祥的气氛,比如六冷六热二主食、八冷八热四主食、六热食八大碗、八大碗八小碗四点心等。同时菜肴排盘的习惯也不尽相同。正是因为这两者在民俗活动中的共生共存,导致戏剧活动与饮食民俗也会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戏班在戏曲剧目的编排及搬演过程中就格外注意将一些符合人们心理意愿的饮食习惯融会于婚庆演出之中,进一步促进了特殊餐饮习俗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