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搬目连中演员的额外收入及分配方法

搬目连中演员的额外收入及分配方法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搬目连不同于一般的川剧演出,需要主办方付出一些额外的钱财,而戏班和演员也能名正言顺地获取一些特别的收入。戏班除了领取正常的演出报酬外,因目连戏演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会首一般会同意给某些角色的扮演者额外的报酬。如果演出过程中发生意外,就将演员就地装殓;如果演出过程平安无事,这棺材便可由扮演刘氏的演员自行处理,属于个人的额外收入。这也是地方百姓对待搬目连的共同认识。

搬目连中演员的额外收入及分配方法

由于目连戏的宗教性和演出方式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在戏班与主办方之间形成了一些不在契约中却又能形成共识的相互默契。搬目连不同于一般的川剧演出,需要主办方付出一些额外的钱财,而戏班和演员也能名正言顺地获取一些特别的收入。大致来说,可以分为明取、暗取两类情况。

戏班除了领取正常的演出报酬外,因目连戏演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会首一般会同意给某些角色的扮演者额外的报酬。比如表演打叉戏时,扮演刘氏四娘的演员会有较大的危险性,戏班通常会与主办方的会首协商,需要给扮演刘氏的演员准备一口棺材。如果演出过程中发生意外,就将演员就地装殓;如果演出过程平安无事,这棺材便可由扮演刘氏的演员自行处理,属于个人的额外收入。再如,川西地区有“拉保保”(即拜干爹)的民俗。在演《嫁刘氏》之时,扮演刘氏的演员(男旦)便可以向当地会首拜保保,这位保保也要按照习俗为刘氏置办陪嫁,这些嫁妆物品也属于演员的私人财物。

除了明取之外,戏班演员暗取要钱的方式也很巧妙。据刘又积先生回忆,有一次他参加搬目连亲眼所见,当刘氏四娘的花轿抬到剧场后,会首没有给钱。一进后台,新娘就“晕”倒了,戏班便说这是邪没压住,要重新举行回车马仪式压邪。目的是以此为由,向会首要礼钱,会首也只能随俗。

所谓叫叉、游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戏班想出来的赚钱的花样。每次叫叉、发叉之后,总能叉到活物,人们大为惊奇,认为阴教真有捉鬼的本事。其实,这是阴教事先做了手脚,俗称“安叉”。据绵阳人民剧团老艺人张先生介绍,他就曾经当过安叉。他安叉的过程是,事先找个地方作好准备,当五猖一发叉,他立即赶到落叉的地点,捡起叉躲藏于隐蔽之处,把事先准备好的活物如青蛙、蛇之类安在叉上,再拿回来领赏钱。(www.daowen.com)

在搬目连的过程中,一些戏班也会利用会首和民众的迷信心理而采取一些敛财方式和手段,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据丰都县川剧团老艺人介绍,民国年间他参加的一次搬目连,放出五猖后,却找不到寒林的下落,这样一来,戏班便以此为由,接连多天举行放猖捉寒的仪式,向会首要赏钱,会首也无可奈何。

对于这样一些十分明显的索取钱财的方式,当地会首并非不能辨识其中真伪,但是在对待搬目连这样的民俗祭祀活动时,往往采取了“事事从俗”的态度,具有出钱消灾的民俗心理。这也是地方百姓对待搬目连的共同认识。

目连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演出规制与习俗,是民众对目连戏发展规律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认同。同时,也是推动目连戏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正是在这些规制和习俗的驱动下,目连戏的演出才出现了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局面。目连戏的传播能力,是一般的戏剧演出无法匹敌的。打叉、上吊的表演令观众瞠目结舌,纸扎、烟火的技艺使观众惊叹不已,而大街小巷的抬花轿、捉寒林更是令人兴奋躁动,层出不穷的奇妙神事活动也不断激发起民众的参与热情^在所有的戏曲剧目中,似乎没有哪一个能与目连戏在民间的影响抗衡。可以认为,在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年间的四川,正是因为目连戏的广泛流播,有效地激发了川剧艺术的生命,增强了戏曲发展的活力。如果我们抛开其中那些封建迷信的内容、野蛮恐怖的表演,来看待作为一种传统戏曲文化现象的目连戏,其善于接纳的机制、吸引观众的招数、适应观众心理的演剧方式、尊重民风民俗的艺术传统,都很值得认真研究和批判继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