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目连戏的舞台观:开放的表演空间

目连戏的舞台观:开放的表演空间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连戏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真假混杂,亦巫亦戏,戏剧演出与民俗活动间插进行,在演出过程中有不少观众与演员、剧情融为一体的状况。正因如此,决定了目连戏台上台下、场内场外融为一体的舞台演出方式。由于民俗活动和神事活动有相当部分要在台下或场外进行,它们穿插于舞台演出的进程之中,或者内外结合,上下呼应,或者同时展开,并行不悖,把“舞台小天地”和“天地大舞台”融为一体,因此便形成了目连戏开放式的舞台结构。

目连戏的舞台观:开放的表演空间

目连戏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真假混杂,亦巫亦戏,戏剧演出与民俗活动间插进行,在演出过程中有不少观众与演员、剧情融为一体的状况。正因如此,决定了目连戏台上台下、场内场外融为一体的舞台演出方式。对此,川剧艺人习惯上称之为“扮下台”和“打上台”。比如,在灵官镇台之时,当地会首幺公、头面人物通常要亲自到场礼迎灵官,行大礼,祈求灵官保佑当地民众平安吉祥。再如前面提到的刘氏结亲一场,新郎新娘要从台上走到台下拜百客,给观众敬酒,谓之扮下台。扮下台是演员走下舞台和观众一起来完成某一演出进程。“打上台”则是演员扮成观众坐在台下,等戏演到预定的场口时,便呼应台上的演出,从观众中打上台去,以此形成一种上下呼应的热烈气氛。以《耿氏上吊》一场中打上台的场面最为典型。耿氏上吊死后,娘家人不依,事先装扮成观众的演员这是便从台下又吵又闹地冲上台,一般是吼喊,并不真动手。但也有一些真正的观众——看戏的老婆婆也随之进入了剧情,她们拿着鞋底(边看戏边纳鞋底)跟着上台去吼喊,为耿氏鸣不平。这样的演出场面来自四川乡下“作人主”的习俗。如果女儿在夫家受了冤屈虐待,娘家人就要前去为之“作人主”。往往是男子拿扁担,妇女拿着鞋底、锥子打上门去,甚至用锥子锥人,再在伤口处按上一颗黄豆。如果有人出面调解,则可以“和”,由男方拿出“和命银子”,或者请戏班唱戏,以示向娘家人赔礼道歉。

但更多的是穿插于其间的若干神事活动。搬目连的神事活动,不论是佛教的法事或道教的道场,大多是由演员以掌阴教的方式来担负的,艺人与巫师一身二任。也有专门请和尚道士做法事的情况,主要依据搬目连主办方集资的多少、规模的大小来决定。如要举办超度亡灵、摆焰口等大型祭祀活动,则请真正的和尚道士来完成。由于民俗活动和神事活动有相当部分要在台下或场外进行,它们穿插于舞台演出的进程之中,或者内外结合,上下呼应,或者同时展开,并行不悖,把“舞台小天地”和“天地大舞台”融为一体,因此便形成了目连戏开放式的舞台结构。但因演出条件千差万别,演出场所也不一样,这些活动大多因地制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特别是目连戏进入重庆、成都这样的大都会后,一些场外的活动必然会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此,其演剧方式的变化也就在所难免。(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