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川剧第一节:探讨目连戏与搬目连的关系与差异

川剧第一节:探讨目连戏与搬目连的关系与差异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川剧目连戏,是指《目连传》及其相关的剧目系列。川剧目连戏有正目连、花目连、大目连之分。清代至民国以来,四川民众称演目连戏为“搬目连”,体现了目连戏演出与日常川剧演出的不同之处。从戏班内部演出习俗来看,搬目连演出活动也非同寻常。至新中国成立后,因破除封建迷信,以祭祀为目的民间搬目连活动基本绝迹。

川剧第一节:探讨目连戏与搬目连的关系与差异

川剧目连戏,是指《目连传》及其相关的剧目系列。它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主干,或上挂下联,或旁枝斜出,相对独立而又互有关联,形成一个庞杂的剧目体系,在搬目连中前后衔接或穿插演出。川剧目连戏可以演出48天,即连续唱48本戏。川剧目连戏有正目连、花目连、大目连之分。正目连是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花目连则是指那些在搬目连过程中,与正目连前后衔接或穿插其间的相关剧目。正目连和花目连上演剧目的总和达到48本便叫大目连。正目连一般演七本,从《接刘氏四娘》开始,到变金毛狮犬结束,包括会缘桥赏贫、筑台盟誓、大开五荤、火爆葵花、刘氏回煞、担经担母、十殿寻母等重头戏。

川剧目连戏的剧本源自明代郑子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川剧中被改编为光绪十年江津敬古堂《音注目连金本全传》,共105出,规模庞大,内容丰富。在正目连之前,通常要演《梁传》三本,即梁武帝困台城的故事,谓之“前目连”。目连的祖父傅天斗曾为梁武帝的押粮官,梁武帝出征被困台城,傅天斗押粮救驾,但他没能尽职尽忠。梁武帝困死台城之后,他竟将十万粮饷运回老家,万贯家财由此而来。获此不义之财,他难免心虚,故而常行善事,会缘桥赏贫济穷,有赎罪之意。正目连之后再接演《黄巢》故事九本,谓之“后目连”。传说目连地狱救母,打破铁围城,放走了八百万饿鬼,故转世黄巢,尽收八百万饿鬼之后,方能引渡升天。所谓48本大目连也就是连续演出48天的意思,只要地方会首愿意出更多的钱,戏还可以继续演下去。四川各地搬目连的剧目也不尽相同。除《目连传》以外,《梁传》《岳传》《雪山成圣》《观音得道》《红鸾配》《耿氏上吊》等是必演剧目,而《汉江海》《轩辕征蚩尤》《洪江渡》《西游记》《封神榜》等连台戏,则可以根据需要增减选择。此剧演出往往与祭祀活动和民俗事像融为一体,并以表演打叉绝技和地狱景象为特色,具有极强的教化目的和震慑力,在民间影响深远。

清代民国以来,四川民众称演目连戏为“搬目连”,体现了目连戏演出与日常川剧演出的不同之处。搬目连是一种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主题、以驱鬼祛邪为目的的民俗性、祭祀性川剧演出活动。清代中叶以来,四川各地民间盛行以清吉地方、驱祟辟邪为目的目连戏连台演出活动,其规模庞大,内容繁多,集戏剧演出、宗教祭祀、民俗活动于一体,谓之搬目连。旧时四川各地皆有此习俗,清代嘉庆年间《绵州志》记载:“绵州城外西山观,每年搬演目连戏,游人如织,仕女如云。”清《成都通览》记载:“北门外东岳庙,每年均演目连救母打叉戏,观者若狂,俗谓,如不演此戏必不清吉。”搬目连演出是各地政要、商界全民关注并投入其中的一项重大社会公益活动,旨在超度亡灵,驱逐不祥,保一方平安,同时繁荣商贸活动。一般由各县、乡要员、行业帮会出面主持,其间演出目连救母连台大戏,同时穿插演出有关忠孝节义为主旨的其他剧目。演出前有“灵官镇台”“放五猖”“捉寒林”等仪式。目连戏民间又称“打叉戏”,是因其演出中有在其他剧目中看不到的打叉表演。这种打叉表演十分惊险,是以真实的铁叉进行表演。

从戏班内部演出习俗来看,搬目连演出活动也非同寻常。与一般演出活动不同的是,搬目连时戏班须分设阴阳两位掌教师。阳掌教负责整个演出期间的剧目安排,阴掌教则负责相关一切祭祀活动。虽然搬目连演出号称48天,但民间演出时间长短主要以集资多少而定,通常演出24天或十余日,也有的演出七天,更少的可以演出三天,只要把目连主干故事演完则罢。按照四川传统的演剧习俗,所谓一本戏也就是演出一天。在演出时间的安排上,通常正目连(包括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活动)都是安排在早台或午台演出,夜戏只演花目连。(www.daowen.com)

因此,搬目连是一种以祭祀为目的大型民俗戏剧活动,以祭奠亡灵、安抚孤魂野鬼,驱逐灾害瘟疫、扫除不祥为目的,并且形成了独特而固定的演出规制,甚至成为一种地域性民俗。徐珂《清稗类钞•新戏》中对此有记载:“而蜀中春时好演《捉刘氏》一剧,即《目连戏救母•陆殿滑油》之全本也。……唱必匝月,乃为终剧。川人恃此以祓不祥,与京师黄寺喇嘛每年打鬼者同意。”从清代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种文献中关于演出目连戏的记载遍及全川,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祭奠亡灵、驱灾逐疫的祭祀演出活动。至新中国成立后,因破除封建迷信,以祭祀为目的民间搬目连活动基本绝迹。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演出目连戏的情况时有所闻,但其宗教成分已经削弱。观众更愿意看到的是其中惊险的打叉绝活以及一系列精彩的表演。

目连戏被艺人称之为戏祖、戏娘,被学者、研究者称之为艺术宝库,与其辗转于人世与地狱的震撼力、母子情的悲情故事,其他戏中未曾见到的打叉、砍五刀、啃蜡烛、耿氏上吊等技艺绝活,刘氏出嫁、大宴宾客等台上台下、观演互动的演出方式,叉、叫叉、捉鬼等多种民间祭祀活动,与宗教祭祀、民俗信仰紧密结合且具有明显功利目的演出宗旨等,无不具有直接的关联。但是,也因为目连戏具有如此独特的宗教与民俗同行、艺术与民俗并存的戏剧内容和演出方式,更使其在巴蜀大地百余年来盛演不衰,成为集戏曲艺术、宗教祭祀、民俗信仰于一体的巴蜀目连文化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