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由民营企业或川剧爱好者组建的民营川剧团,开始在四川的城乡陆续出现,此起彼伏,延续至今。民营剧团自负盈亏,为维持生存必须每天演出,一般为周一至周五演出条纲戏,周六、周日演出经典折子戏。有时候会邀请其他剧团的角儿参加折子戏演出,以调节当地观众的审美口味,增加上座率。
“条纲戏”是指仅有大致情节、关目、人物角色、场次组成的条纲,没有完整、详细的剧本内容,且具体的唱词、念白、表演动作由演员在舞台上即兴发挥的一种传统演出方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传统演出方式逐渐消失。随着大量民营川剧团的出现,条纲戏又重现于川剧舞台。条纲戏的编创多由剧团里会戏最多的演员担任,编创者又称为“条师”,川剧行业内称其为“戏母子”“戏口袋”“提口袋的”或“牵条子的”。其演出习俗为:在演出前一日,条师为演员介绍所演剧目的故事梗概、情节发展、人物及其性格、场次等,再划分角色,示范动作。演员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后,思考表演时所需用的唱段和动作,与鼓师(或琴师)协调好自己所唱的曲牌、音乐,第二天直接上台演出。川剧业内行话有“对不对,台上会”,因此,条纲戏演出又被称为“台上会”。
花园沟川剧团条纲戏演出
条纲戏虽然在艺术生产的方式上与舞台精致化演出的本子戏大相径庭,但在川剧传播和川剧地域发展中,因其艺术生产方式的快捷有效而占绝对优势地位。在保留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出传统、延续不同的表演路子、留存和丰富川剧剧目方面,条纲戏都有重要的戏剧学价值,尤其是在满足当地老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同时条纲戏低廉的演出成本有利于扩展川剧的传播地域,丰富了川剧的演出样式,聚集了川剧观众,与国有剧团分幕分场的现代演出方式互为补充,营造了川剧多样化的生态环境。
川剧条纲戏所演剧目,多为符合群众审美趣味、与当地民众民俗风尚、思想观念紧密相连的古装戏,主题一般为破案、忠君、爱国、孝道、仁爱之类。川剧条纲戏将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文化心理、情感、流行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等通过川剧的叙事、抒情方式,引导观众内心对于生活、情感的正确态度。根据笔者对成都龙泉驿区赵小丽剧团演出条纲戏的调查,他们经常将当下热播的电视剧改编为川剧条纲式连台剧本,演出时间与电视剧几乎同步。条师根据电视剧单集内容的丰富程度确定条纲戏每一本的演出内容,若某一集的矛盾冲突较多,则可将本集电视剧内容编创为一本戏,反之也可以把几集电视剧内容整合为一本戏。此类条纲戏的内容并不会完全和电视剧一致,条师在编创过程中会融入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或者会为了展示川剧的表现技艺对故事内容作些调整。由于这类连台本戏内容新颖,与当下热播的电视剧故事内容基本一致,观众尤为喜欢。如天青苑川剧团根据电视剧《武则天》改编的同名连台本戏即受到观众的热评。条纲戏充分运用艺术的跨媒介特性,实现电视剧和戏曲之间的跨媒介转换,成功地将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转移至川剧演出。而条纲戏的生产方式,恰好在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www.daowen.com)
邛崃梨园沙龙演出场所
川剧艺术作为中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民间川剧演出是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条纲戏是川剧存在于民间的生命力的体现,它是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出方式,“演员每天都必须面对新的挑战,都可以在舞台上有即兴的发挥,这就使中国戏剧具有惊人的活力”。民间艺人在排演条纲戏时具有非常大的自由度,要得到观众的认可,通过自己的理解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就要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由于川剧素有诙谐幽默的传统,民间智慧中大量的喜剧成分都可以在条纲戏中得到运用,这是一种能够聚集观众的艺术形式。
当下,民营剧团具有坚持每天演出,服务基层普通观众的特点,是川剧传播、剧种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条纲戏的生产方式相对粗放,不仅演出装备简单,演出场所随意简陋,且无论什么时间、地点都可即来即演。不论剧团规模大小,连演几十场大多不在话下。条纲戏演出能延伸到社会最民间、最草根之处,观众要看什么,他们就能演什么;观众想看多久,他们就能演多久。由于民营剧团演出多是在社区、乡镇,条纲戏的演出最接近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所表达内容和观念触及更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因而也获得了一方稳定的观众群体,为川剧营造出了一片良好的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