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演出场所的变迁影响了演出形式的变化

如何演出场所的变迁影响了演出形式的变化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川剧有悠久的历史,其演出场所亦源远流长。演出场所的变迁对川剧艺术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其意义绝不在于由一个地点搬迁到另一个地点演出那样简单。演员生存状况的变化 随着演出场所的多样性发展变化,演员的生存状况也逐渐好转。随着四川戏曲演出场所由庙台、会馆、堂会到茶园、剧场的演变,戏班在剧目选择、演出形式、音乐伴奏、舞台布景等方面均发生了变革。除此之外,戏曲演出的功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如何演出场所的变迁影响了演出形式的变化

川剧有悠久的历史,其演出场所亦源远流长。旧时,在神庙、会馆、宗祠中修建的对公众开放的戏曲舞台,统称万年台。晚清民国年间,茶园、戏园的兴起为川剧提供了新的演剧场所。

神庙戏台是庙宇中修建的戏剧演出场所,主要用于演戏酬神,即通过演戏给神看的方式酬报神恩。旧时四川各地各乡镇均有城隍庙、禹王庙、川主庙、灵官庙以及大量的文昌庙、清源宫、关帝庙、药王庙、牛王庙、观音庙等,一般比较大的场镇都有多处寺庙,均建有戏台(或称乐楼) 。有的庙宇中没有戏台,而是将戏台建在寺庙门外广场上,戏台正对庙门神位。庙宇根据所祀主神的不同,举办不同的庙会,如观音会、娘娘会、城隍会、文昌会、土地会等。这些庙会以酬神之名开展戏剧演出活动,演出时长根据各地习俗而定,如通都大邑“浃旬而止”,合江县城“辄愈旬月”,铜梁县“演戏匝月”,南川县“演戏四五十日”,虽长短不等,但一般都在十数日至一月余,演出时间并不算少。

清代中期商贸交流的繁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省商人纷纷建起了自己的会馆。会馆多以庙、宫、祠为名,如江西会馆(或称万寿宫、江西庙)、湖广会馆、广东会馆(或称南华宫)、陕西会馆等,或由各省商人筹资修建,或为同省同行业集资修建,供奉家乡神或行业神。每个会馆几乎都有戏台,有的会馆甚至有两三个戏台,如成都市金堂县五凤镇由两湖两广和山陕商人所建的关圣宫有三个戏台,宜宾云南会馆有三个戏台,宜宾市李庄镇禹王宫有两个戏台。会馆演出的规模与行业和商人经济实力有关,如泸州叙永县春秋祠(陕西会馆)为山陕盐商合资修建,演出甚多、规模较大,在建成之际,“邀来踩台戏班,是当时川剧大名班,拥有全川驰名的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连唱了好几个月”。

泸州叙永县春秋祠原戏楼位置

洪雅曾家院子戏台

除神庙戏台和会馆戏台外,还有大量的宗祠戏台和私宅戏台。宗祠戏台,顾名思义,是修建在家族宗祠里的戏台。旧时,强姓望族为光宗耀祖、祭祀祖先,修建祠堂,又因祠堂具有供奉祖先、凝聚族人、教化子孙的功能,在规模较大的宗祠里,戏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私宅戏台是修建在私家住宅中的戏台,更具世俗生活的性质。如成都大邑县安仁镇刘氏庄园刘文辉公馆戏台,修建于明末的宜宾市江安县夕佳山镇坝上村夕佳山民居戏台。洪雅的曾家院子有多个戏台,分为官员交友的小戏台、女眷看戏的内戏台、对外面向大众开放的大戏台。

辛亥革命前夕,戏曲改良工会的成立带动了演出场所的改观。据《成都通览》记载:“在前并无戏园。光绪三十二年吴碧澄创立于会府北街之可园,成都人故好观剧,故官许之,人览者甚多。”继此之后,成都悦来茶园、锦江茶园、重庆的群仙茶园等开始兴盛起来,成为成都、重庆等大都市显要之演出场所。茶园、戏园的兴起为川剧提供了新的演剧场所,观众需要买票进入,以一杯茶的价格,品茗观戏。观众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品茗看戏,一些著名的川剧班社结束了终年流动的生活,在固定的戏园中扎下根来,如三庆会剧社就在成都悦来茶园扎根演出数十年、泸州三泸茶园是川剧三字科班在泸州演出的“窝子”。

演出场所的变迁对川剧艺术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其意义绝不在于由一个地点搬迁到另一个地点演出那样简单。由露天的万年台、草台或会馆、堂会的演出到茶园、戏园的演出,再到现代剧场、仿古戏台的演出,川剧的演出习俗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ww.daowen.com)

演出时间的变化 万年台的演出都是在岁时节日、迎神赛会或商业行会的会期,也有一些其他时间的演出,但都是因为特别的原因,少有营业性的日常演出。茶园、戏园的演出则是一年四季无间断,几乎每天都有,且一天要演出早、午、晚三场。

演出功能不同 万年台的演出更多的是带有一种传统民俗节日庆贺的性质,酬神为主要功能,比如在春节元宵节、观音寿诞庙会、同业行会庆典祭祀等节庆日演出,以达到娱神娱人之目的。川剧进入茶园、戏园后,酬神功能减弱,娱人功能增强。

演出剧目的变化 演出功能的变化导致演出剧目也发生相应变化,万年台演出的剧目根据节日民俗的内容或行会所信奉的神祇而定,比如观音寿诞演《佛儿卷》《香山传》,药王会演《药王成圣》,财神会演《黄河阵》《搬洞打珠》等。茶园、戏园则不同,老板为增加营业收入,会根据艺术性、观赏性、观众审美需求等选择安排剧目。

演出目的差异 旧时万年台的演出虽然是戏班谋生的一种手段,但对邀请戏班的会所或地方豪绅会首来说则是基本上不以盈利为目的。而茶园、戏园演出,剧场运营成本增加,如果观众不买票进场,则剧场运营难以为继,所以首先是以营利为目的,注重经济效益。

演员生存状况的变化 随着演出场所的多样性发展变化,演员的生存状况也逐渐好转。在万年台演出时,戏班每晚在后台耳厢搭铺休息,日复一日,谓之“滚台口”。一个台口演出结束,戏班又辗转下一个台口,终年漂泊不定。戏班的收入波动也很大。进入茶园、戏园后,戏班结束了终年漂泊的生活,有了可供长期演出的“窝子”,每天都有基本固定的收入。

川剧表演技艺的提升 万年台为三面观舞台,观众是露天看戏,为了吸引观众,因此形成了大锣大鼓、高亢嘹亮的唱演风格。以演剧方式上看,由于万年台的观众是流动的,为了让大家明白剧情,所以传统戏多数都叙事清晰,节奏较慢。民国时期,四川的大中小城市先后出现茶园剧场,演出环境大为优化,演员观众都进入室内,舞台照明条件也大为改善,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观众品茗看戏,对演出也有了更高要求,促进了戏曲表演朝着艺术化、精致化方向发展。20世纪40年代,四川戏曲舞台逐步引进电光机关布景,带来了舞台新面貌。

随着四川戏曲演出场所由庙台、会馆、堂会到茶园、剧场的演变,戏班在剧目选择、演出形式、音乐伴奏、舞台布景等方面均发生了变革。除此之外,戏曲演出的功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剧场演出削弱了万年台演出中酬神赛会、帮会民俗的种种社会功利目的后,面向购票看戏、主要追求艺术欣赏的剧场观众,必然会推动川剧进一步朝着艺术化、精致化方向发展,从粗犷简略的广场艺术朝着艺术手段更加丰富、舞台面貌更加精美的剧场艺术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