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川剧传统教育:拜师学艺的重要性与影响

川剧传统教育:拜师学艺的重要性与影响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拜师学艺是川剧传统教育的最初形态。旧时戏曲界有句俗语“不拜师不能吃戏饭”,说明了拜师对川剧学艺的重要性。选择这一天行拜师礼,一是表示隆重,二是希望徒弟在川剧事业上能有更好的发展。旧川戏班艺人文化水平低,戏台上一招一式、一腔一板,全靠师父口传心授,悉心指导,因此艺人极讲究尊师重道。徒弟出师之后,可以另行见拜他人为师,叫作“带艺投师”。

川剧传统教育:拜师学艺的重要性与影响

拜师学艺是川剧传统教育的最初形态。旧时戏曲界有句俗语“不拜师不能吃戏饭”,说明了拜师对川剧学艺的重要性。要想成为川剧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先学艺,而学艺必须先拜师。

首先,艺人拜师要找推荐人推荐、保人保举,哪怕是师父同意收徒,也需要找推荐人和保人,才能拜师。有的情况下,推荐人和保人可以由同一人担任。介绍人除了向师父介绍徒弟外,还负责书写契约或合同,并签字。李笑非先生在《怀念我的老师陈淡然》一文中谈及自己拜师的情景:

那天左青云师爷要去亭云社茶馆(是川剧玩友聚会之地) ,周德明老师引我去见左师爷,介绍说:“这娃儿是陈淡然老师的徒儿,很懂事,好多人都夸他‘手勤脚快嘴巴乖,尊师重道人人爱’。他特请我引他来介绍给您老人家,请老人家教他。”我急忙上前给师爷跪下,边叩头边说“请师爷教徒孙”。快节奏地边说边叩头“请师爷教徒孙”。“行行行……”左师爷边说边扶我站起。茶馆内好些人在围观。好些人说:“师爷同意了!快起来!”周德明老师也叫我起来!师爷同意了!

周德明即是李笑非的推荐人及保人。保人的作用有二:一是徒弟若在学艺期间有手脚不干净等行为,保人要负责;二是若徒弟学成出师(科)后,不认师父,保人亦要负责。但是保人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民国以来,拜师程序相对简化,有的只要师父同意就可收为徒弟,不需要繁琐复杂的程序。其次,川剧艺人收徒仪式隆重庄严,在行拜师礼的时间选择上,多选择黄道吉日,以示隆重,这也是川剧行业的规矩。如川剧名旦杨淑英拜钟琼瑶为师,拜师仪式选在四月初八。“在民间,四月初八是佛祖降生的日子,四川民间家家户户用红纸条写上‘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青山外,永世不回家’。”选择这一天行拜师礼,一是表示隆重,二是希望徒弟在川剧事业上能有更好的发展。

拜师仪式一般在万年台上举行。万年台上摆放着一桌二椅,太子菩萨供在弓马桌中央。收徒艺人请自己的师爷、师兄弟及七个半会的同行,带着自己的徒弟参加仪式。参加仪式的艺人向太子菩萨叩拜后,师爷坐中间,师父、师伯分坐左右,师叔及同行分坐两侧。仪式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徒弟叩拜太子菩萨,以示对行业的恭敬。其次,徒弟依次向师爷、师父、师伯、师叔磕头、敬茶,行拜师礼,表示对师门的恭敬。第三,徒弟读拜师约,读毕后在纸约上按手印,保人在纸约上签字盖章后,由徒弟跪交师父。旧川戏班艺人文化水平低,戏台上一招一式、一腔一板,全靠师父口传心授,悉心指导,因此艺人极讲究尊师重道。师父为徒弟传道、解惑、授业,是艺人的衣食父母,故学艺者在拜师仪式上对师父行拜跪礼,订定“关书”(契约) ,并终身遵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关书是对徒弟拜师后行为规范的管教和约束,如川剧男旦肖克琴收徒订立契约的内容为:

期限为学三年帮两年。在学戏的三年中,要照顾老师的生活,首先是打饭买菜(名为顶三年烧鸡) ,老师演出要帮助老师上妆下妆,老师演小姐,徒弟必须扮丫鬟,老师演元帅,徒弟必须扮副将,上下不离老师,目的是看老师做戏唱戏,这是向老师学戏的好机会。学戏练功由教师安排时间。(www.daowen.com)

从以上契约内容可以看出,徒弟须对老师十分尊敬,不仅要照顾老师的生活,还要帮助老师化妆卸妆,老师对徒弟也是手把手教授。演出时,徒弟不能离开老师左右,也是徒弟向老师学习一招一式、琢磨唱戏表演、增加演出实践的机会。又如周慕莲见师陈明生契约的合同为:“三年满师,一年帮师。见师期间,过河涉水,疾病灾祸,听天安命。”合同签完后,徒弟要给师父送拜师礼,若家庭困难,实在难以支付,师父也可以免收拜师礼,或由介绍人代为支付。周慕莲见师陈明生的见师礼为贾培之和白友生各人拿出十块银圆,代其送给陈明生的见师礼。第四个步骤是师父接约后跪在太子菩萨面前朗声宣誓。誓言内容多为:愿收其为徒,精心传艺,待若亲生等。誓毕,将徒弟介绍给同行,望其关照,徒弟则依次向他们磕头。最后,再次拜太子菩萨,结束仪式。仪式结束,师父要给徒弟取艺名,取其美好之意。阳友鹤的艺名,都是其师父所取,如杨凤仙为其取名春鸣,张少华为其取名筱桐凤,张小云为其取名小菊芬;钟琼瑶为杨淑英取名佩环;肖克琴为他的徒弟们取名琴育、琴容、琴风、琴超等。

授艺期间,师父一招一式地现身说法,徒弟则一板一眼地准确模仿。徒弟熟记师父代表性剧目的台词后,师父给徒弟“过板”。“所谓过板就是老师拍板徒弟唱,经过学练一段时间,老师觉得徒弟学某出戏的唱腔有一定的把握了,老师就要在这出戏的表演上给徒弟素排、响排、彩排,同时提出某出戏在表演上有那些高难动作,指定徒弟要刻苦去练达到要求。”当徒弟掌握一定数量的剧目后,就可以到师父所搭班社伺机配戏。如李笑非先生在学戏时,向师爷左青云学习的《装盒盘宫》和龚兆麟的女儿龚筱萍、佩环同演,《湘子上寿》和须生周孝平合演等。师父在传授技艺时,由于注重技艺的传承和徒弟的培养,对徒弟要求很严格。若发现徒弟没有按要求训练,则会严格按照“家法”,用竹片等抽打徒弟。

徒弟出师之后,可以另行见拜他人为师,叫作“带艺投师”。带艺投师不限一位师父,习称“见师”。此举能取长补短,广采博纳,有利于技艺的丰富与提高。如有“曹大王”之称的曹俊臣拜师声色艺“五匹齐”的旦角谢海潮,后见师鼓师彭华庭学场面,故他不仅擅演文生戏、武生戏、武丑戏,还兼工场面。

科班(社)的兴起,直至现代川剧学校教育阶段,师徒制的口传心授仍是基本的传承方式和教学手段。虽然科班(社)和戏曲学校已采取集体授课方式和注重多方面文化理论知识的教育,但“一对一”“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授方式仍以其实用有效而被普遍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