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戏神”,是指戏曲界敬奉的行业神,艺人习称“祖师爷”。旧时,川剧艺人生存十分不易,不仅面临自身生存竞争的压力,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势力的挤压,特别是社会上层对这些民间行业的打击与压迫。为求生存和发展,戏班供奉一个神来作为这个行业的精神领袖,也是寄予了戏神能够保佑戏班平安的愿望。
川剧戏神有不同说法,一为老郎神,二为太子菩萨,又有一说老郎神即太子菩萨,故又称老郎太子。现重庆市川剧博物馆藏有一尊老郎神像,蒋维明、唐剑青先生的《巴蜀梨园掌故》一书中,有一幅太子菩萨的图片,并配以文字,现存于苏州戏曲博物馆。太子菩萨指唐玄宗李隆基,也有李存勖、魏徵幼子之说。而关于老郎神,川剧界说法不一,有灌口二郎神、李隆基几种不同的说法。据《泸州戏曲志》载:
各种行业都要找一位有威望的人或菩萨作为供奉之神,但需与本行业略有关联的,戏班子则供太子菩萨(据传是唐明皇) 。太子菩萨置于台上左侧,专人香花供奉,点长明灯。凡班上大事不决,一定要礼拜太子菩萨,看卜卦的吉凶而定。搬台口时,由管理会的头头背起走,只能走旱路,因是皇帝,如走水路,怕鱼兵虾将来朝,拥挤翻船。其次,爱唱戏的人,往往说是被太子菩萨摸了脑壳,可见人们对其信仰之深。
李光绩先生在《从川戏看四川社会》一文中,提出不同的说法,认为太子菩萨为李克用长子李存勖。文载:
太子系指李存勖,存勖在演戏时,被饰正生的郭崇韬刺死,后来伶人纪念存勖,因有太子会。他的纪念日是六月二十四,届时剧人皆须向太子举行致敬仪式,各班子均供太子神像,奉为他们的职业鬼神。
除以上两种说法外,夏庭光先生《川剧品微•续集》中还载有关于太子菩萨是唐丞相魏徵幼子的传说:
传说魏丞相戴着“加官壳”演戏中丞相时,他的幼儿突发暴疾,因魏徵精通医术,对儿病更是药到病除。魏夫人命家奴赴宫禀报,太宗闻讯,不愿扫丞相演戏兴致,故待魏演毕方告知。孰料,耽误时辰,病势恶化,魏徵幼儿呜呼哀哉。噩耗入宫,太宗万分内疚,痛惜忠良丧后,御驾至相府吊祭,并追封魏徵幼子为御儿千殿下(皇帝的义子) ,嘱戏班将御儿供奉为戏班之神——太子菩萨。(www.daowen.com)
关于老郎即为太子菩萨的说法,《泸州戏曲志》载:
唐玄宗选国中优秀子弟五百名,集子梨园,命李龟年教习戏事。玄宗之子李定,字丙灵,酷爱歌舞,终日身着戏装演唱,积劳而亡。玄宗哀之,封为梨园公老聃太子。“聃”与“郎”音相近,故讹为老郎太子,戏曲艺人尊为先师,塑像供奉。
无论哪种说法,都是戏班为川剧行业寻找的较为“体面”的源头。这也说明了旧时川剧艺人地位低下,遭受各种不平等的待遇,生活艰难,希望能够借助“体面”的根源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与其他行业平等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各界对川剧行业的认同。
除了供奉共同的戏神外,每个行会还会有自己的供奉神。太子会供奉太子菩萨;娘娘会供奉三霄娘娘,以其女身,有“发旦”之意;财神会供奉赵公明;文昌会供奉文昌帝君,因生角多饰演文人;土地会供奉土地神,因丑角多饰土地;得胜会供奉神灵一说韦驮,一说周仓,取站立守候之意;集贤会供奉孔子,因孔子倡导礼乐;观音会供奉观音,以希冀脱离背负之苦。
戏班对戏神、行业会神的供奉,既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也是川剧艺人地位低微,依靠神灵庇佑的表现。“越是地位较低的行业,借神自重的心理就越重,因为他们最需要摆脱被人看不起的地位。”戏神和行会神的供奉既可以寄托艺人借神自安的心灵,也是一种原始崇拜,希望有神助力,帮助自己提高表演技艺,免除灾祸,渴望摆脱被人看不起的社会地位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