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理解传统习俗:接牌与供牌的深层含义

理解传统习俗:接牌与供牌的深层含义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死者为男称为“男班牌”,为女称为“女班牌”或“坤牌”。班牌又有“荤牌”与“素牌”之分:死者是少女,叫素牌;是已婚妇女,则叫荤牌。今后若另开戏班,还要举行仪式将其接回。除了接班牌外,还要“供牌”。大年初一,又用散乐伴文行艺人接回班牌,供于两张桌子搭成的高台之上,点香蜡、烧钱纸,各行当二、三脑壳磕头作揖,正月初五拆除高台,取下班牌装入布袋内,供牌即告结束。

理解传统习俗:接牌与供牌的深层含义

旧时每个戏班都有“班牌”,班牌即刻有戏班名字的木牌,长约两尺、宽约六七寸,两面刻字或一面刻字,如泸州市合江县白鹿乡(现白鹿镇)鹤龄班班牌两面皆刻有“鹤龄班”三字。一般金字黑底或金底黑字,如绵阳市通兴村涪城亨义班班牌正面雕有“涪城亨义班”五个金字。做班牌的木料,要与凶杀死亡有关的为好,如自缢的屋梁、大树等。如“资中县玉华班的班牌,就是用高价收买一位王姓少女自缢而亡的那根横梁做的;彭县秀春班的班牌,也是用高价买来一位女死罪犯的刑具木板制成”。班牌上部或背面有一方形或圆形凹槽,取名为“脏”。“脏”内装盐茶米豆,金银铜铁、海马碎蛇药材及死者生庚八字等,如涪城亨义班班牌背面的方形凹槽曾装有海马、碎蛇等药材。死者为男称为“男班牌”,为女称为“女班牌”或“坤牌”。男女班牌之分,又有另一番讲究。男班牌顶部挂红,可以露出班名,并用鸡血贴上鸡毛,如绵阳县石马坝(今绵阳市涪城区石马镇)火神庙雷祖殿内墙上挂有川剧绵州洪顺班和另一个戏班的班牌,牌面上沾满带血的鸡毛。女班牌要用红绸将它盖好,不能“露脸”,还要插花。戏班若用的是女班牌,表明该班的旦行实力较强。班牌又有“荤牌”与“素牌”之分:死者是少女,叫素牌;是已婚妇女,则叫荤牌。又一说,未出阁的姑娘吊死的木头做成的班牌,亦称荤牌。鹤龄班原有一丑角,因事不辞而去,四处搭班,总觉不如鹤龄班主宽厚,决意返回,但有些面愧。一日途经江津地区,正逢一妇女自缢。因他知道鹤龄班尚无荤牌,遂买下全树,制成班牌呈献,藉表歉意。

班牌做好后,要举行很多仪式才能接到戏班去供奉。接班牌的时间定于农历正月初一或六月二十四,前者为财神菩萨发笔大吉之日,后者为太子菩萨生日。据《四川民俗大典》介绍,接班牌前,首先要选好一位童子(多为大户人家9—10岁的男孩) ,扎上一乘彩轿,由戏班演员扮成八洞神仙和金童玉女,抬着彩轿,吹打迎接。如果戏班因故停办,班牌也不能随意放置,必须送到庙里供奉起来。今后若另开戏班,还要举行仪式将其接回。通过这样的方式,戏班就会有更强的凝聚力。除了接班牌外,还要“供牌”。据《绵阳市戏曲志》介绍,农历除夕下午,戏班用红布捆扎班牌,饰以柏枝,用鼓乐伴文行艺人送至野外,由文行艺人反手挂于大树上(挂牌的钉子预先钉好) ,一次挂上,以示来年吉利。大年初一,又用散乐伴文行艺人接回班牌,供于两张桌子搭成的高台之上,点香蜡、烧钱纸,各行当二、三脑壳磕头作揖,正月初五拆除高台,取下班牌装入布袋内,供牌即告结束。又据《泸州戏曲志》载:“每年一开戏便要挂出班牌,由生角扮文昌帝君于开台第一天挂在太师壁上,故班牌又称‘文昌牌’。扎冬班时便收藏。挂与收都有一定的仪式,哪行人司其事都各有规定。封箱后的班牌,一般都用布袋装好,收藏在庙内,来年开箱时再取出使用。”每到一地演出,则将班牌挂于二衣箱或扎头处。凡新到的演员都要向班牌叩拜,以祈祷不哑嗓,且能长期搭班。若新来演员嗓子哑了,则被认为是得罪了班牌,必须割“刀头”、买香蜡钱纸供奉。如仍无效,还要请掌阴教的“开水罐”。搬迁时,班牌可放于二衣箱或扎头箱内,切不可放于大衣箱内,否则全班都要“霉”。(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