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郎”是戏班供奉的戏神,每年有三次会期,分别在农历正月、六月、十一月,皆为十一日。老郎,为所祀神名,俗传即春秋时齐国政治家管仲,因其曾设女闾三百,为官妓之始作俑者。一说为唐玄宗,因玄宗爱好音乐舞蹈杂戏,乐妓本为梨园子弟。旧时很多戏班都将唐玄宗尊称为“太子菩萨”。著名川籍作家吴因易所著的方言小说《梨园谱》,在开场就描写了四川旧时很多戏班供奉“太子菩萨”的情况:
在距今三十几年前,你如果有机会到一个川戏班的后台去转一圈的话,便会看到在后台的正中方位,供着一个用木头雕刻成的、约一尺长短的菩萨,这位菩萨眉清目秀,头戴软皇巾,身穿黄蟒袍,足蹬粉底黄缎绣花朝靴……那些阅历较深,而又善于揣摸别人心思的艺人们便会主动告诉你,这是他们这一行的开山祖师,尊称“太子菩 萨”,就是有名的唐朝皇帝唐明皇。
供奉老郎也是在四川地区流行的祭祀民俗,不管是民间的草台班子,还是城镇行当齐全的大戏班子,都供奉老郎。清末民初,老郎会逐渐演变成为四川的梨园行当重要行业组织,像遂宁、自贡、成都、重庆等著名的川剧戏窝子都有自己的老郎会,而且每个地方的老郎会还建有自己的老郎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成都和自贡的老郎会。成都老郎会最初选址在正兴街的老郎庙,也是现在川剧玩友聚会的重要场所悦来茶楼的前身。当时的老郎庙相传是清乾隆末年,由著名艺人魏长生集资修建起来的,是艺人自己创造的世界。清末,劝业道周孝怀集商股创办悦来公司,利用官府压力,强买老郎庙改建悦来茶园,当时老郎会会首康子林、周名超等和成都广大艺人一起,虽然极力抗争,但最后仍不得不屈服于强力之下,让出老郎庙主权,仅取得一点所谓互利条件。条约上注明:“……园址为伶人渡让于悦来公司,承办改良戏曲,为伶人永远谋生之所。”这就是晚清著名的“川剧改良运动”。三庆会成立的时候,是根据这个条件取得了悦来茶园这块赖以植根的园地。由于一些新的制度,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制度,引起某些囿于旧习的名演员的分歧,他们不愿意放弃包银,因为这对他们更为有利。因此,三庆会剧社成立不久,曾一度发生分裂。康子林认识到这是川剧界的一种内讧,是艺人间的自相残害,在其带头放弃包银并全力支撑下,三庆会的事业又重振起来。(www.daowen.com)
三庆会初期为了深入、全面提升川剧艺术,专门成立了研精社。研精社由康子林发起的专门从事艺事精研的机构,也是三庆会的一种学习制度。每天戏演完后,以老艺人为首,和当天演戏的演员一起回顾当天所演之戏,由老师傅分析演出方面的得失,以求下次演出的提高。除了内部集体学习的方式之外,有时请会外爱好川剧的社会人士讲解剧本,使演员愈益深入地认识剧情、体会人物,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艺术水平,这是借助社会力量辅导学习的方式。此外还聘请了某些清朝遗老如尹昌龄等人为研精社的参赞。这些措施,开创了川剧事业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加强了改进川剧艺术的力量,扩大了川剧事业的影响,使社会上更多人认识到川剧艺术的真正价值,逐渐消除过去轻视它的成见,因而给予三庆会以更多的支持。如当时的文人王觉吾、冉樵子等都为三庆会整理、创编过很多剧本;有些观众主动修正剧本,或在某剧里增加一场、一段后寄给三庆会的也不少。如《别宫出征》《红袍记》《锦江楼》等剧,三庆会的演出本都是经过观众加过工的。这使三庆会在演出剧目上得到极大的丰富,十余年间,单是新编的剧本就积累了近百本。最著名的如《红楼梦》十本、《武则天》十本、《离燕哀》《西太后》《刀笔误》《龙舟会》《情天侠》(《迎贤店》就是其中的一折)《胭脂侠》《咸阳梦》等数十本,都曾轰动一时。艺人们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又集体创编了《蒙面侠》《黑奴光复记》等剧本,也曾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三庆会的种种努力,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全面发展,艺术质量的逐步提高;它所树立的艺术风格,被人称为川剧正宗,形成川剧艺术的一面旗帜,博得广大观众的热爱。三庆会成立后,虽然老郎会的名字不复存在,但是老郎会祭祀的一些旧俗被保存了下来,比如每年腊月,都要召集优秀艺人进行义演,义演的收入主要用于支持年老艺人或者基层艺人的生活开支。除了成都的老郎会,自贡的老郎会在整个梨园行当也相当有名望,自贡老郎会祭祀活动在每年农历腊月扎冬班时开始。祭祀演出除了本河道名角献艺之外,还邀请外河道名角,集中在自流井演出三天,演出各名家的拿手戏。这样的演出有利于继承发扬川剧传统艺术。演出收入除了正常开支外,还买下了江关山作为安葬艺人的地方,余钱由名丑刘安民保管,以补助生活困难的艺人。老郎会演出的剧目多是各个河道代表剧目,也是川剧名家的重要剧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