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会是四川重要的祭祀活动。城隍庙会祭祀的城隍,是传说中主管城市之神。在信奉者眼中,它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城隍祭祀在明初期开始兴盛。明初,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还要求祭祀,分别由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这就直接导致了城隍庙会祭祀活动的兴起。在城隍神民间信仰行为中,最热闹的要数以演戏娱神为主的庙会活动,这是祀神的一种补充形式。在四川的城隍庙中一般都建有戏台。庙会当日演戏,称为城隍会戏。城隍祭祀活动在明清时候就已经十分兴盛,不仅是一项祭祀活动,也是商业贸易的盛会。城隍庙会的盛况,在当时很多文献中都有相应的记载。如清同治邛崃县回龙乡万年台碑记就记载:“且功之有关于土俗者,众善所乐施也,事之有补于民风者,人情所乐助也。……五省商会和各项会首以城隍、药王、川主等神会,就此演戏酬神。以地灵人杰,物阜财丰,居然一大神会也。”又如清《新繁县志》记载“旧俗为城隍诞日,舁神出游。……庙中则演剧酬神,牲牢交错;街衢则高张彩幔,缀以花灯”。清晚期编修的《雅安县志》载:“东西城隍会,三月一日巧制花舆,由城隍祠舁二神像分出东西城,演戏于行台,士女聚观,道路填塞,香烟飘渺,角抵鱼龙之属,五光十色,戏资岁耗干金,越半月还。”
城隍会戏以资阳最盛,规模最大,朝会观戏民众极多。据《资阳县志》载:“清嘉庆白莲之乱,封资阳城隍为‘显忠伯爵’晋号。显忠灵迹,远著本邑,于阴历五月二十八演戏近两月,十分热闹,朝会观戏士女如云。”资阳的城隍会戏,从明朝嘉庆延续至民国末期,约有150年历史,素以戏资高、戏班好、行当齐、名伶多、演技高著称。晚清至民国早期,民间相传资阳的城隍菩萨很灵验,香火旺盛,每年阴历五月二十四是城照菩萨的生日,这天远近的善男信女都要来顶礼膜拜。大街沿途摆满百货、农具、医药、生活用品及各种小吃等摊子,还有看相、算命、曲艺、杂耍……真是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云集,八方商贾荟萃。成千上万来往香客的汇聚,为民间艺人提供了献技的场所。资阳城隍庙会从明嘉庆十六年城隍庙重建起,就不断有戏班前来演出,形成演戏竞赛风气。随着城隍庙会的壮大,赶会演出的班社越来越多,也就形成了各班轮次上演的盛况。到了乾隆五十四年(1789)初春,资阳城隍庙经增修整饰后,焕然一新。负责此项工程的姚艮门、张举鹏为了庆祝,特别联合倡议,组班演戏,当时连续演出了《黄金印》《玉门关》两出高腔犯工戏,演出赢得亲临现场观戏的群众一片好评。这也是关于川剧高腔戏在资阳城隍庙会上最早的演出记载。后来姚艮门、张举鹏成立了资阳县第一个大型戏班——金玉班。至今资阳县杨柳乡关帝庙戏楼的横楣上,存留有嘉庆甲戌年金玉班和己卯年雁荡江金玉班演出后留言的墨迹。由于戏班在每年的城隍庙会大量涌入,为了避免戏班冲突,当地会首们定下了“乐部必觅于省城”的庙规。戏班的具体条件是“行当齐、脚色硬、服饰新”。当时庙会会首规定,入选的戏班必须演完规定的四十本演出。尽管有很多行当齐全的戏班入选,但他们很难完成当时规定四十本的演出。四十本必须一天一本,每天含早、正、下、花、夜五场,全会总共240场。其中最显演员功力的是城隍戏中的“一樑四柱”和“江湖十八本”。一樑即《目连救母》,四柱即《黄金印》《红梅记》《琵琶记》《班超》,高腔犯功戏为非唱不可外,其他的“五袍”即《青袍记》(又名《五福堂》,写梁灏82岁中状元事)、《黄袍记》(又名《佛儿卷》,写释迦牟尼成佛事)、《白袍记》(写薛仁贵事)、《红袍记》(即《白兔记》)、《绿袍记》(即《绿袍相》《拷春桃》) 。“江湖十八本”即《幽闺记》《彩楼记》《木荆钗》《玉簪记》《白罗帕》《百花亭》《葵花井》《鸾钗记》(又名《放白蛇》)《白鹦鹉》《三孝记》《槐荫记》《中三元》《聚古城》《铁冠图》《全三节》《汉贞烈》《五贵联芳》《蓝关走雪》,也是每年城隍庙会必演的剧目。川剧剧目体系中著名的“一樑四柱”和“江湖十八本”就是在资阳城隍庙会上成名的。
到了民国时期,每届城隍庙会都由当地哥老会龙头大爷齐集仁、义、礼三堂头面人物商筹邀请唱戏戏班。戏资靠会首联系,由各帮口凑聚。参加演出的川剧班社也不像以往那样考究,很多江湖班子都可以在城隍庙会上演出。当然要在城隍庙会演出,还是得遵守一定的规矩,如在演出前,班社东家老板必须派管事持名片、背“当头”(一件红蟒袍,作信物)去拜会码头舵把子或会馆(有江西会馆、福建会馆、两广会馆、两湖会馆等)首事进行联系,示以戏折子介绍演出剧目、鼓师、琴师及主要角色名单,商定戏金及演出时间后,则留“当头”,预支定金,准时演出。每演会戏,由会首抽出部分戏金备办酒席,设于正殿或戏台两侧走廊,邀请当地官绅士贾、哥老会舵把子及帮会会首等参加。席间点的戏为“彩觞”(俗称花戏) 。他们认为演得好的戏,都要挂红放炮,并给赏钱;看不顺眼的戏,当场喝倒彩,甚至立命送客。民国八年以后,资阳城隍会的演出规模进一步扩大,除了城隍庙演戏之外,还设42个场镇,每一场镇都要给城隍唱一本戏(一天演四台。早台,正戏、下本、夜台称作一本戏) 。若有酒席,另加“彩觞”,总计四十八本戏,还要为地藏王菩萨唱十二本目连戏,加上还愿戏,一直唱到八月十五城隍娘娘的生日为止,共演戏两月余。据传资阳城隍威灵显赫,川剧艺人都要来给资阳城隍唱还愿戏,求他禳灾赐福,并逐渐形成风气。各地名伶荟集,彼此观摩,切磋技艺。(www.daowen.com)
正是由于资阳城隍庙会有常年不断的川剧演出,观众耳濡目染,见多识广,对城隍庙中常演剧目,几乎一招一式、一词一腔,甚至演员的穿戴,均记得一清二楚。演员稍有失误,观众就会喝倒彩。为了保证演出的质量,会首们制定了罚戏制度。也正是因为有了罚戏的制度,倒逼资阳城隍庙会演出的班主不得不慎重组班,而演员更不得不狠下功夫掌握技艺。当时人称“戏圣”的康子林,为演出城隍戏,未来前先拜“戏状元”岳春为师学习,然后才到资阳城隍庙会演出。正因如此,资阳城隍会戏,也是川剧高腔戏班和伶人竞技赛戏的演武场,在戏班和伶人中流传着“不唱资阳城隍戏算不了好先生”的说法。
资阳城隍会的赛戏活动提高了观众的鉴赏能力,培养了观众的评戏习惯,观众评戏的奖惩手段造就了一大批知名演员。凡是成名演员的共同特征是善于体会人物,能在同类角色和相同的表演程式中演绎出不同的人物个性,同一出戏同一个角色,不同的演员能闪耀出不同的光彩。一些杰出的演员甚至被观众誉为“活关羽”“活张飞”“活济公”,所塑造的人物被雕塑供奉于庙廊。成名演员的不同之处在于各有各的特长和绝招,如傅三乾的身段和腿功,蒲松年的气功和轻功,唐金莲的唱功,曹俊臣的叉技,聂丽君的小武功,杨建忠的翻打,周纪明的眼神……无不令人称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