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在清代中期迅速兴起并繁荣发展的因素之一,来自于码头商业文化的推动。作为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形式,是依靠戏班的群体传承来延续其艺术生命的,而戏班的生存延续,与四川码头文化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众所周知,神事祭祀、同乡聚会、节日庆典、商业洽谈、商旅往来、住宿餐饮、品茗看戏等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同乡会馆或行业会馆(又称会所、公所)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殊的商业及民俗文化重地。由于其性质、功能所决定,会馆修建的位置必然会选择水路交通要道或者大型工商业所在地,以方便材料、货物的运输和贮藏。所以,在四川无论是长江、沱江、嘉陵江、乌江这样的主要水路,还是遍布全川的1500多条支流小河,但凡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都有各省商人修建的气势宏伟、雕梁画栋的会馆公所。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码头,自乾隆时期,各省商帮就陆续在重庆设立会馆、公所,这里既是各省同籍商人的组织机构和日常活动场所,也是他们集体表达精神信仰、祭祀先祖的家园,更是各地同乡亲友日常相会、品茗会友的聚集地。从由清代绘制的重庆老地图《渝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重庆东水门码头,就集中了来自湖南的湖南会馆,来自湖北的黄州会馆、禹王宫,来自江西的万寿宫,来自福建的天后宫以及广东的南华宫等一批会馆、公所以及许多行业帮会。同时也汇集了标识清晰的双凤班、玉华班、泰洪班、吉升班、吉祥班、复兴班等八个戏班子。其中的湖广会馆建筑群落,依山城地势而建,布局严谨,气势非凡,飞檐翘角,俯视长江。在湖广会馆群落中,联通三个会馆、四座戏台。从下图中标示的密集的驻扎戏班及其演出场所,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重庆地区的川剧演出是何等的繁荣景象。
再如成都东边的洛带古镇,这里也曾经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商业物资运输的要冲,在此一小镇上,聚集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湖广会馆等五大会馆。戏班长期流动于各城市、乡镇码头,因此川剧界也形成了“跑码头”“跑滩”“通江”这样的一些与码头文化相关的行话。所谓“跑码头”,是指戏班沿着水路流动演出的行为。“跑滩”,则是针对演员个人行为而言。如果说某人“跑滩”去了,一般就是说他离开了原来的戏班,独自一人去外地搭班了。“滩”有江边河滩之意,过去四川交通主要是水路,演员只能乘船去外地,所以是沿着水路河滩去往外地。“通江”,是指演出剧目的通识性。旧时川剧演出没有导演这一环节,演员到某地搭班,如果遇到所演剧目与不同河道、班社在唱腔、锣鼓、剧情方面有不同的路子,且双方难以融合,则称为不能“通江”。那么新来搭班的演员必须与班子的鼓师、琴师、演员尽快沟通,以达成“通江”。所谓的高腔“江湖十八本”,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高腔戏班都能通行的演出剧本。任何一个称之为角儿的演员都可以胜任剧中的角色。旧时,一个年轻演员的出道,往往要通过“跑滩”的锻炼来增加见识,积累更多的剧目,方能掌握“通江”的本领。(www.daowen.com)
清代渝城人士艾仕元绘制重庆老地图《渝城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