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占伟,孙翠勇(2009)认为,卫生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对包括对卫生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资源的统筹,而我国的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城乡差距大,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医院拥有了大多数卫生资源,农村医疗条件低下及设备简陋,卫生资源利用率低[32]。在卫生系统资源的投向上,存在重医轻防、重高层轻基层的问题。而王国惠,尚连山(2013)从公平理论的角度探讨我国卫生资源的分布差异。两位学者从我国卫生支出、人均床位数和人均卫生服务员、医疗保险支出以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种类存在的差异出发,发现虽然我国已建立起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但是我国的医疗保险资源在城乡地区的不合理分布,并没有符合“最少受惠者”,即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33]。王上铭(2014)采用泰尔指数的方法,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从2003—2011年的卫生资源分配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分布不均现象比较严重,东部大城市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比贵州等西部地区密集;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就医水平也存在严重不均,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更高的医疗支出水平[34]。
尹奋勤(2008)认为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国家对卫生投入不足,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筹资机制,约占世界20%的人口仅享受了世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2%[35]。政府财政支出中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降低,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2004年的4.5%。其占科教文卫事业费的比例,从1990年的13.44%降到了2003年的8.81%。这个比例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2004年,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其中56%是居民个人承担。卫生服务负担大部分由居民承担,导致群众“看病贵”、“看不起病”,降低了个人卫生投资的积极性。加上政府监管不力,导致医院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生存方式发生严重分裂,医疗机构陷入无序竞争状态,医院依靠信息不对称、行业技术垄断、药品价格虚高来谋利,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费用畸高和医疗资源浪费的趋势。明确政府对公益事业的负担职责和监管责任,是改善目前医疗服务总体供不应求局面和避免现有医疗服务低效的当务之急。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地区、城乡之间差距极大,市场经济的逐利和聚集效应导致高新技术与先进设备基本上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大医院,造成地区、城乡居民在保健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据调查,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全国47%以上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和49%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市。1998年,全国城镇人口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仅为每人10.7元。另外,农民患病后36%的人应就诊而未去就诊,65%的应住院而未去住院。中国大城市的人均寿命比农村高12年,而贫困地区儿童死亡率是大城市的9倍。落后地区、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基层缺少卫生资源,一些乡村卫生院使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设备,不少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因不能注入发展资金而处于瘫痪或解体状态。而城市中各种医院集中,形成盲目竞争、盲目发展的局面。基层医疗机构的物力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低,大医院的物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对现有卫生物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调配,充分发挥其作用是改善物力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