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珍贵的庙宇祠亭:我们需要保护的社会传统文化符号

珍贵的庙宇祠亭:我们需要保护的社会传统文化符号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庙宇祠亭是社会传统文化的标志,也是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和谐社会凝聚力的表现,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这种特异性建筑体正在断消逝。蛟川街道内,庙宇祠亭现存虽已不多,但仍有一定的特色,它们的保护和修复迫在眉睫。今由其徒达生师太掌管。各取一字,亭名即“嘉燮”。1989年12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珍贵的庙宇祠亭:我们需要保护的社会传统文化符号

庙宇祠亭是社会传统文化的标志,也是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和谐社会凝聚力的表现,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这种特异性建筑体正在断消逝。

蛟川街道内,庙宇祠亭现存虽已不多,但仍有一定的特色,它们的保护和修复迫在眉睫。后回向庙遗址留下来的几方古代石碑,是历史的见证,是研究庙宇文化的最好史料之一。后丰林庙的古戏台得到妥善修缮,它那飞檐挑角、雕梁画栋、朱柱碧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戏台上的柱联读起来也很有意境:“虚弄干戈原是戏,又加点缀便成文”,“任他为诈为奸,徒博眼前快。果尔作忠作孝,存身后嘉名”这首柱联写得非常有内涵,读起来妙趣横生,诗人眼中的戏中人生得到充分体现。陈氏宗祠,已不可能与昔日相比,但它那恢弘的气势,古朴的装饰,处处散发出智慧的光芒。祠内硕大的“金柱”高耸,宽阔的廊上卷蓬豪华别致,各类雕件粗犷豪放。周氏宗祠在规划建设中曾面临被拆迁,由于当地农民文物保护意识的加强,终于被保存下来。祠内柱子又高又粗,对联刻词意味深远,装饰精致,别具一格。范氏宗祠规模不大,但其开阔的堂门,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古代交通不发达,以步行和舟楫为主,每遇风雨交加,陟涉劳累,人们无处躲避,无处歇脚,故而产生了亭,本地人也称它为凉亭。旧时亭内设有草鞋、茶水,常给过路人以方便。大的亭旁还建有庵,是行人拜佛求吉利、保平安的地方。中官路亭(“文革”时称红卫亭)保存完整,本因建公路要被拆除,但当地村委文物保护意识较强,又认为亭是群众小憩的地方,不能拆,将其移位到公路一侧,如今仍完好竖立在那里。亭柱上对联日:“远远近近行行歇歇,尔尔我我坐坐谈谈”,“东西南北时任君行,雨雪风霜来看客避”。雕刻精细,字迹秀美,含意风趣。特别是“看客避”之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普渡禅庵

普渡禅庵原址在五里牌汤杨张村,现重建于清水浦村柴家。普渡禅庵原名“草庵”,建于清康熙年间,开基祖师是本村杨氏之女——法名成道,初坐禅于三间茅草棚,故名“草庵”,后由净桂师太、宝根师太扩建,名为普渡庵。普渡庵经几次火灾,毁于一旦,后又由性定老师太重建。今由其徒达生师太掌管。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东厢房、牌位堂等建筑。于2010年4月14日举办开光仪式。

后丰林庙

后丰林庙位于陈家村徐家堰自然村,建于清中期,祀西汉苏武。清光绪十六年(1890)里人陈益梁募资重修。现存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设有前廊、厢房(看楼)戏台、大殿等设施。戏台饰八卦斗拱藻井,台上雕梁画栋,台门卷棚廊檐,大殿金碧辉煌。2000年12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村民捐资修缮。

木刻八仙过海图

庙旁永镇桥

戏台石柱联

范氏宗祠

范氏宗祠位于俞范村范家,清中晚期建筑,原由主祠、左右厢房组成。现存主祠,面阔三间单层,占地面积145平方米。用材一般,象鼻牛腿、才灵格堂门制作精致,基本保存完整。

基督教清水浦堂

基督教清水浦堂位于清水浦村孙家吸自然村,原为徐家大屋,于2007年改建成教堂民国建筑,占地面积874平方米,为正房、后房、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硬山顶砖木两层楼房。建筑完整牢固,并在前明堂(天井)搭建两间两弄现代礼堂,对原大屋改动较大。

嘉燮亭(www.daowen.com)

嘉燮亭位于俞范村镇海后海塘石塘西末端塘上,民国二十年飓风大作,海塘倒坍甚多。民国二十三年(1934)修缮。为纪念该塘的修建工程,筑亭以纪念。著名人士俞佐庭、俞佐宸兄弟及袁履登出资最多,功绩显著。俞氏兄弟实承其封翁(意即做过官或赐封的父亲)之遗训,封翁名嘉言;袁履登之封翁名燮元。各取一字,亭名即“嘉燮”。1989年12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虹桥战斗遗址

虹桥战斗遗址位于虹桥村戴家祠堂一带,据《浙东事报》第16期:1944年6月7日,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侦察排在庄市区常备队配合下,突袭虹桥伪军舟山警备司令部第四总队据点,他们化装成平民,以送生活用品为由,进入戴家祠堂,伪军信以为真,当其不备时,支队战士连发四枪,全俘日军少佐军事顾问吉永久寿秀和伪定海警备司令部第四总队上校总队长卫文达等28人。为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树碑以纪念。

柱联

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于迎周村老周自然村。古代称鳌舟村,后又称新老同村,据《周氏宗祠碑记》载:“周氏祖籍河南濂溪,南宋时定居至今。”于同治年间赐额,清朝议大夫周仲及其子等重修宗祠。祠内置有“新定排行世次碑”、“贻书堂条规碑”。全祠占地面积600多辞文章渊薮,爱莲贻说礼乐宗工”。该宗祠基本完整,气势恢弘。

中官路凉亭

中官路凉亭位于中官路村下赵自然村,建于清中晚期,古时为镇海至宁波主要通道上为来往行人提供休息的重要公共便民设施。凉亭面阔三间,规模较大,其亭上两副石刻对联非常有趣味:“远远近近行行歇歇,尔尔我我坐坐谈谈”、“东西南北时任君行,雨雪风霜来看客避“。亭的建设是古代社会文明的象征,它在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

施氏宗祠

施氏宗祠位于后施社区施家自然村,始建于清,民国重修。占地面积720余平方米,由门厅、大殿、东西厢房等组成。门厅面阔五间单层,大殿五间单层,四根金柱高大,廊檐宽敞,月梁、牛腿、雀替精雕细刻,极其精美。厢房方形石柱,镌刻楹联,西厢房壁上镶嵌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的施氏孟兰会碑,比较完整,对研究社会民间组织提供了佐证史料。该宗祠装饰精致,对传统祠堂的建筑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近年来开设的小工厂,对祠堂构件和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陈家村施周陈自然村,建于清晚期。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有正殿一幢,厢房数间。卷棚式檐廊宽大豪华,月梁、牛腿、雀替雕刻精细,殿内四根“金柱”高耸,柱径达35公分。檐柱均为方形石柱,均刻楹联。陈氏为浙东望族,历代多出名人。该祠堂整体完整,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王氏祠堂

王氏祠堂位于五里牌村,为清代建筑,原由门楼、大殿、戏台、东西厢房组成。现存五间单层大殿一幢,占地面积307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金柱”耸立,廊檐宽敞,卷蓬、牛腿雕刻精致,建筑工艺尚可。有些构件被拆除,墙体歪斜,布局被破坏,亟待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