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后,杜威的教育思想又开始衰败,教育家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学科结构”的概念,科目变成了美国课程改革的焦点。作为布鲁纳思想的实践者,巴肯努力尝试在美术中发现作为课程发展要素以及与科学知识相同的结构形式。他的思想又影响了斯坦福大学教授艾斯纳和格里。
艾斯纳提倡,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而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格里主张学科本位导向的美术教育,他发表了《学科本位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认为美术教育的学习,不仅仅只是由内而外(inside out)创造表现而已,还必须兼顾由外而内的鉴赏学习。把美术教育提升为教育的一个基本学科,美术教育应包括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学和艺术史四大类型,并将其纳入课程的范畴。这些思想反映了60年代曾经提出来的,80年代后又重新强调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思想。
近些年来,美国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除了以艾斯纳为主流,也以罗恩菲尔德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和英国的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为主流,认为美术教育能够启发人的潜力,促进儿童心智发展,以提高儿童的创造力。这两种主流思想相辅相成,使得美国的教育形式与内容是开放的,学科间联系紧密、相互补充。授课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流行的艺术动向自行设置课程,并重视过程的情感培养,真正释放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感受艺术的美。(www.daowen.com)
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美国儿童美术课堂上通常是以世界名画欣赏拉开“序幕”。偶尔老师也会从讲一段童话故事,听一首好听的音乐或大家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开始,引入教学过程。所要欣赏的名画、故事、音乐和游戏都是由老师结合当日教学内容选定的,非常生动有趣,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引发了孩子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