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对比分析:两次教学的差异与影响

对比分析:两次教学的差异与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结束后,L老师和Z老师把两次课堂教学观察记录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第二次授课的21个问题中,6个指向识记,4个指向理解,11个指向了应用。在数据面前,执教L老师惊叹地说:“课堂设问真的是好大一门学问。”

教学结束后,L老师和Z老师把两次课堂教学观察记录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表5 “课堂教学观察——教师提问、教师理答、学生回答”课堂观察数据统计表

从表格统计数据看,第二次授课教师设问和追问比第一次授课数量翻倍;从问题的设置清晰度上看,经过第二次教学设计,在问题的准确性上大大超越第一次,第一次设问出现了4次问题指向模糊、3次无人应答的情况;在设问的层次性上注意到了“识记、理解和应用”合理分配,第一次授课10个问题,其中4个指向识记,5个指向理解,仅1个指向应用。在第二次授课的21个问题中,6个指向识记,4个指向理解,11个指向了应用。在学生活动层面可见,第一次授课有4个问题学生集体回答,3个问题个别回答,3个问题无人应答,由此可见问题设置梯度性差,要么是简单问题,学生集体一口能说出来,要么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无法作答;第二次授课有4个问题集体回答,12个问题个别回答,5个问题讨论汇报,问题设置梯度性把握恰当。(www.daowen.com)

在数据面前,执教L老师惊叹地说:“课堂设问真的是好大一门学问。”再对两组课堂设问的内容进行逐一分析发现,第二次课堂设问紧扣“青铜青铜器青铜时代”,以青铜器为突破点,选取了“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为切入点,通过设问,把青铜器文物出土与铸造、青铜器文物作品及分类和青铜器文物鉴赏与价值逐一抽丝剥茧,“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过程蕴藏其中,在课堂学习的不知不觉中,实则是在教师的有知有觉引导下,学生的证据意识逐步建立起来,学生逐渐养成探究“历史结论”与“历史证据”之间关联的思考方式,“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尊重历史证据与事实,从而形成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