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对比分析:两次课程的异同点

对比分析:两次课程的异同点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课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将自己放在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位置上。教师在本节课中由引言和作者引导学生深入作品,在个性化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在学生忽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及时点拨。

1.教师设计理念的不一样

第一次课教师采用问题启发的方法。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细化为6个问题,包括解题、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的心理外貌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小说所表达的主旨等。在这个设计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将自己的主观意念强加于教学之中,将自己的主观体验硬塞于学生内心,按预设的线路一步步逼迫学生找寻自己预设的结论;二是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学生的生活经历及社会体验。

第二次课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将自己放在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位置上。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非指示性”教学方式。在大量备课的基础上预设朗读体会法、原初体验法等阅读方法,给学生预留阅读空间。在生生、师生研讨中点拨、引导,实现“教读法”的教学理念。

2.课堂展现的教学方法不一样(www.daowen.com)

教学设计决定了教学实施方式。

第一节课是教师帮学生鉴赏。教师通过自己的“眼力”,拼命帮助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好处,传染语感给学生。所有问题指向都是教师的感受指向,所有的关注点都是教师认为该关注的地方,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将文章肢解后分板块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教法使学生难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而只能疲于找出教师索要的结论。课堂教学最终变成教师一言堂,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回答问题词不达意。

第二节课教师旨在教学生鉴赏。指导学生学习小说鉴赏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使学生自觉建构语文能力,达到对作品深入地理解及感悟。教师在本节课中由引言和作者引导学生深入作品,在个性化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在学生忽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及时点拨。让学生在同情人物的基础上去理解人物内心及行为表现,整个过程中乐于学、乐于表达。教师看似轻松,实则在掌舵的过程中万分周全,引导着学生从知识到技能,从体验到感悟,教学内容是“传递”给学生,而不是强灌强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