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学实践二:从作者背景到全文思路梳理的具体教学步骤和内容分析

教学实践二:从作者背景到全文思路梳理的具体教学步骤和内容分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步:导入新课(同前)第二步:作者与背景简介(同前)第三步:全文思路梳理及相关知识讲授1.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朱自清的个人简介之后,教师从解题入手,切入本文的教学。在学生齐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教师问学生作者在描写“月光下的荷塘”的时候,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教学内容与前边相同)3.分析第五自然段。

教学实践二:从作者背景到全文思路梳理的具体教学步骤和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1.厘清文章思路,理顺文章的内容。

2.掌握文中运用的几种修辞手法,尤其是通感、博喻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理解原著作者与教材编者在表达思想情感和呈现内容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紧扣标题来梳理文章的思路,把文章思路的梳理作为穿插相关知识点教学的前提。

教学难点: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在文字的增删中,理解原著作者与教材编者在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呈现的内容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教学过程】

1.先介绍相关背景和朱自清个人简介,为学生“知人论世”做铺垫。

2.紧扣标题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在梳理全文思路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3.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不同版本的《荷塘月色》文本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文字表达上的异同,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

【设计意图】

1.本文知识点众多,在梳理全文思路的基础上,穿插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会显得层次清晰,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版本间的差异,来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之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

【教学实录】

第一步:导入新课(同前)

第二步:作者与背景简介(同前)

第三步:全文思路梳理及相关知识讲授

1.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朱自清的个人简介之后,教师从解题入手,切入本文的教学。

师:本文标题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怎样理解好?

生(讨论后,一生回答):题目“荷塘月色”是并列短语,它包含着两部分的内容——荷塘和月色,而两个内容又并不孤立,荷塘为“月光下的荷塘”,月色为“荷塘上的月色”。

师:那么,本文哪些段落分别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生:第四、五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月光下的荷塘”,第五自然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2.分析第四自然段。

在学生齐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教师问学生作者在描写“月光下的荷塘”的时候,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生: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池水。

师:为了表现这些景物的特征,作者在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www.daowen.com)

师:这一段用了哪几种比喻?请举例说明。

生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喻)

生2: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师:这个比喻属于哪一种类型?

(教师在此处适时将博喻这种特殊修辞与通感一并讲解,并加以拓展。教学内容与前边相同)

3.分析第五自然段。

欣赏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接下来,我们来赏析“荷塘上的月光”,请大家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找出本段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

生:第一、四句和末句。

师:除此外,作者为什么要写叶子、花、灌木、杨柳等这些景物?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月色难以捉摸,又是单调的,难以直接描摹,因此,要把“月色”写透,必须借助其他景物,从不同角度侧面描写“月色”,从而使“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这跟老舍笔下通过树摇叶落、沙灰飞扬来写无形的“风”,道理是相通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所以文章这里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是通过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4.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

师:那么,作者来荷塘之前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快速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找出最能表明作者当时心情的一句话。

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作者这种“颇不宁静”的心情,在第一至三自然段中,具体表现为淡淡的喜悦还是淡淡的哀愁?

生:淡淡的哀愁。从“幽僻”的路、“寂寞”的夜晚、“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可以看出。

师: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呢?课文哪些地方有一些暗示?

生:第三节月下独白的一节文字。如“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此处在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后,教师对其含义加以点拨引导)

5.学习第六自然段到文末。

师: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愁从家里信步走到荷塘边,月光下美丽的荷塘和荷塘美妙的月色,使作者怡然自得,心中有了淡淡的喜悦,那么作者是否完全从哀愁苦闷中解脱出来了呢?请从第六自然段到文末中找出相关的文句加以说明。

生:并没有从哀愁苦闷中解脱出来:“阴阴的树色”“没精打采的路灯光”“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师(总结):作者到最终都没有从哀愁苦闷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一直到文末,作者“颇不宁静”的内心仍未得以平复,这种“不宁静”一直贯穿全文始终,它也就成了全文的“文眼”,定下了整篇文章的基调。

师:有人提出,开头结尾写妻儿的内容似是闲笔,是否可删掉?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不能删,因为第一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第二表现作者游荷塘时间之长;第三反衬作者内心的孤独;第四表现作者对家人的爱护。

第四步:版本比较、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分析版本间三处不同。(同前)

第五步:课文总结(同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