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特征与方法:课例研究过程深度解析

特征与方法:课例研究过程深度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例研究既是一个教学研究的过程,又是一个实践改进的过程。在教师们进行的课例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过程,具有主动性、过程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激发每一个课例研究共同体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开展课例研究时,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需要及时做出机智、灵活的处理,才能在不同情境下保证课例研究的顺利进行。在课例研究中,不同研究主体都会进行及时的反思。

特征与方法:课例研究过程深度解析

课例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是在动态形成过程中来研究“课”,研究者(包括教师和专业研究者)直接介入“课”的形成或改善过程。行动研究注重实践的改善效果,也强调研究过程的价值和意义。课例研究既是一个教学研究的过程,又是一个实践改进的过程。在教师们进行的课例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过程,具有主动性、过程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一)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15]课例研究是不同成员在不同情境下,通过理论引领、名师指导、同伴互助、问题探讨、实践改进、总结提升等研修方式,在一个由专家、名师、参研教师、教研员、学生、家长等组成的课例研究共同体中,通过彼此交流和互动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因此,需要激发每一个课例研究共同体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例研究各环节中,课例研究共同体通过互相交流、重建教学理念、建构教学实践知识等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从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他们的教学行为并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因此,在课例研究中,教师会主动建构自己的实践知识,他们不仅会从自己的认识过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发展规律等多方面着手建构知识,还会从自己与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教学内容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因此,主动性是课例研究的重要特征,它不仅反映了课例研究共同体各成员参与课例研究的活动情况,也反映了课例研究是在一个动态的、灵动的、操作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情形。

(二)过程性

课例研究是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由于课例研究要经过“选取研究问题—第一次设计、实践和反思教学—第二次设计、实践和反思教学—比较两次课的异同并得出结论—进行反思”的多次“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的过程才能逐渐取得成效,所以一次次的行为改进就存在曲折反复的情形。在课例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只有循序渐进地进行设计、实践、观摩、回顾、评价、反思、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再次遵循这样的环节来开展下一次的教学。只有在这种迂回曲折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教师才能从课堂教学中总结经验,并将所获得的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下一次实践。

一位教师是这样描述自己在课例研究进行分析时的困难的:

在课例研究时困难有很多。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学过程缺乏理论的分析和预设,致使教学过程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显得不那么顺利或者有序;对于学生的发言不能及时很好地归纳、分析和加以引导,有些学生的正确看法没有被及时发现并且予以肯定等,这么多的问题真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要找到解决的路径也是很不容易的。

教学名师研修团队教师开展课例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求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这些困惑,在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取得教学上的突破和研究上的进展。

(三)生成性(www.daowen.com)

课例研究重视对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的观察、思考和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是教师与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与情境密切相关。所谓情境,简单理解,就是指个体觉察到的、有目的的、与事物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是事情发展的大的背景。教师是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这些不同情境中来开展课例研究的。

教师工作的环境因素包括特定的教室、特定的教材以及特定的学生个体等方方面面。因此,他们所教学的科目、教学学段、校园文化建设、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情等方面的影响,也构成了教师开展教学情境的内容。由于教师们遇到的教学情境各有不同,同时他们的实践性知识也在这些课堂教学情境中受到影响和塑造,所以他们在开展课堂教学和进行课例研究时就具有情境性。

教师在开展课例研究时,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需要及时做出机智、灵活的处理,才能在不同情境下保证课例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新问题往往是教师难以预测的,这将为他们开展课例研究提供很好的契机。教师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课例研究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探索精神,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反思、调整、改善、提高自己的教学,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并真正实现课例研究的价值。

(四)反思性

课例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的“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过程,因此,有效的、科学的、持久的教学反思对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在课例研究中,不同研究主体都会进行及时的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他们“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获取经验—改进行为”的重要环节。对于其他课例研究共同体成员来说,反思可以引导大家检查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分析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记录教学和研究中的困惑以备后续研究;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闪光点或缺陷。这都能引导课例研究共同体一起发现课例中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课例中的教学效果是否有待提升等问题。在反思活动中,不仅能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也能提高课例研究共同体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16]一位教师在进行“人物传记复习”课例研究时,进行了这样的反思:

用学生自主命题并提供答案的方式进行人物传记类文本的复习,这种方法才刚刚使用,学生还不习惯自己命题,出题的角度、提问的方式都还很稚嫩,有许多不够全面、不够严谨的地方,提供的答案也不太准确,客观题的设置太过简单,缺乏思辨性,但这种方法是比较好的尝试,尤其是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兴趣很浓,阅读的兴趣很高,如果持之以恒,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一位教师以《桥》为课例载体,进行了两次构建和实践,并将前后两次教学进行了对比,找出了两次教学的相同点在于:抓住文体特征、关注表达特点和紧扣教学重点这三点。同时他反思出前后两次教学的不同点在于:时间分配的不同、教学策略的不同和教学效果的不同。该教师在以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感悟策略”的研究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两次教学实践中有了更多的感悟,具体包括:第一,钻研教材为本,文体归属有法;第二,年段目标为纲,文本取舍有度;第三,人文体验为主,形象感悟有度。该教师在本次的课例研究中,体会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的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相信随着他的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和研究的逐步深入,该教师一定会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收获更多教学的经验和研究的兴趣。

总之,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旅程是不断遭遇挑战、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然而,这些曲折的探索和实践使他们不断地重新构建自己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同时也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和反思水平。相信经历了这样的迂回曲折但却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一定会对课例研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们也一定会更有效地获取课例研究的成果,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