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本要素的课例研究:深度分析与理解

文本要素的课例研究:深度分析与理解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背景对于教师选取课例研究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因此,具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就成了课例研究的起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书中,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后一种情形要求课例研究小组成员在设计教学时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文本要素的课例研究:深度分析与理解

课例研究以真实的教学现场呈现教师解决问题的过程,课例研究的文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选题背景

选择课例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或主题,对于教师进行后续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学名师研修团队的每位教师应基于一定的选题背景选定要研究的问题。选题背景由选题缘由和研究内容两部分组成。下面我们分别对它们的撰写进行论述。

1.选题缘由

由于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去解决很多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去认识和解决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为何选择这个问题来进行研究?这就需要在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时交代该课例的选题背景。教师从开始着手进行课例研究时,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选题背景,即教育现状的相关阐释、选取课例的代表性与价值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研究背景对于教师选取课例研究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不同的课例有不同的研究背景。从大的方面来看,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育热点问题的探讨、课程标准的要求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大背景。从小的方面来看,学校文化建设、班级的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的教学习惯和风格、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行为、师生对某一话题的探讨等,也能成为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背景。例如,许多教师在进行课例研究时,会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实际等作为研究背景开展自己的课例研究。课例的主题和背景的交代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和行为改进的背景和条件,并能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课例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研究者需要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来阐述课例的主题,最好能让人从课例的题目中直接知道这个课例想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在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时,没有对研究背景和选题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也没有向读者展示清楚自己的研究主题,而是开篇就直接进入研究主题。这导致读者在阅读其研究报告时感到一头雾水,并不知道他开展课例研究的原因和获得的成效到底是什么,这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2.研究内容

课例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是课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课例研究的重要指引,基于问题探讨的课例研究能让人们明确研究的方向,并有利于他们高效、快捷地收集和分析与研究相关的事实材料。课例研究问题的选择应依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进行。第一,课例研究的问题应当是真实的,应当是扎根教师的日常教学需求且具体可行的问题,应具有实实在在的研究背景。第二,课例研究的问题应是具体的,应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第三,课例研究的问题应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听课、评课活动多是“就课论课”,通常只是针对一节课或特定内容的几节课展开研究,缺乏明确的问题和目标。因此,具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就成了课例研究的起点。实践证明,课例研究共同体围绕明确的问题开展课例研究,不仅能方便他们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也能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更有利于不同主题的课例研究成果的推广。此外,明确的研究问题还能方便课例研究共同体解决教学困惑、改进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句话,确定课例研究的问题,不仅要说清楚要研究的具体问题是什么,还应说明为什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二)第一次实践

确立研究背景中的选题缘由和研究内容只是进行课例研究的第一步,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研究。第一次实践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以及分析与反思三部分内容。

1.教学设计

只有对选取的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才能进一步从问题中找到自己要研究的一个或几个具体问题,这样才能保证课例研究后续活动的展开。因此,课例研究共同体还需要基于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为第一次授课做准备。本次教学设计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课例研究的教学设计的文本呈现方式与教师平时开展的教学设计略有不同,后者通常可以被理解为一份完整的教案,是教师对某一内容进行的整体设计。而课例研究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很具体、很细致的教学策划和要求,它没有一般意义的教学设计那样宏大,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师事先准备进行研究和解决的主题展开,可能仅仅是一个片段的设计,但一定要是解决教学问题的设计。

尽管教师只是针对一个小的主题或问题进行设计,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也应包括这些内容,即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内容。课例研究共同体在设计教学时,应精心制订出能够将研究问题和长期目标共同融入实际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教师只有在每一阶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促进后期的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开展课例研究的教学设计环节时,要仔细对计划研究的各种问题进行筛选和梳理,最好能将这些问题的线索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让自己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讨论,从而有助于自己后期教学工作的展开。这些教学设计可以包括本次活动的具体目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数据收集方案以及所选途径的理论基础等内容。如一位教师描述的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考和行动过程:

素养就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就是能力形成、素养提升。哲学课抽象、理论性强,因此要抓住重要知识点,进行具体化的例证,让学生真正弄懂理论。只有弄懂了理论,才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书中,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原理。本部分内容地位重要,理论性强。其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四个知识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分别对这四个知识点加以深刻的理解和运用。教学的策略主要是化抽象为具体,进行例证;突出哲学思辨,对易混易错点进行辨析;练习高考典型试题,教会学生运用。

课例研究共同体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是个人基于自己的长期实践经验来进行设计,也可以是课例研究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设计。后一种情形要求课例研究小组成员在设计教学时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设计小组在听取了每个人的意见之后,进行民主评议和商讨,总结和归纳一些好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最后再进行细致的商议后,共同设计出一份公共的教学设计以备第一次教学使用。

2.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是课例的重要载体,我们需要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必要的描述和实录,这是撰写课例研究的重要文本要素。教师将设计和修订好的教学环节付诸实践来检验每次教学设计的好坏,这是开展课例研究的重要部分。课例研究共同体进行第一次教学实录时,应着重围绕要研究的问题,详细记录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这两部分内容。

教师通常会通过翔实的课堂实录来描述课例的实施情况。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课例研究是教师对已确定了主题的问题进行的研究。因此,这些教学实录应聚焦问题,应详细记录教师是如何解决设计好的问题的全过程。即教师应该围绕最能说明问题的课堂情境进行详细记录,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只描述所有课堂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但不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设计出一份教学设计后,需要教师将这份教学设计付诸实践,进行第一次授课。在首次的教学实践中,由教研小组的一人执教,同伴群体共同观课。大家可按照这样的流程进行:一名教师按照制订好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进行课堂讲授,团队其他成员合作开展课堂观察,同时专家也参与到这次观摩课堂活动中,这些人共同对该教师实施本次教学设计的情况进行观摩。在这个过程中,课例研究小组的各成员应对该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形进行集体观摩,以利于第一次集体反思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由于课例研究是对某一具体内容或问题的多次思考和探究,因此,课例研究者阐述的教学实录可以是并不太完美的教学片段或全录,但一定要是最能说明自己如何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详细记录。教师在描述课例研究中的情境时会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用准确、精简的话语对其进行说明,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授课教师在进行第一次授课时,需要围绕课例研究共同体之前商议的要解决的问题在授课中呈现出来,并按照事先商议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策略来授课,从而检验第一次教学设计和实践的效果如何。授课内容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一堂完整的课,但是一定要围绕解决该问题的需要进行取舍。同时,研究者对课例情境的描述不能杜撰,它需要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改进过程。教师在进行情境描述时,需要紧紧围绕研究的问题并凸显讨论的焦点来展开,同时必要时还应适当地调整和改编情境。例如,教师在描述情境时,可以省略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语(如删去一些无效的教师口语、省略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师生对话等),同时适当地加入自己当时的现场想法和感觉等,从而使得课例的描述更充盈、更可信。

收集和整理教学名师培养对象们上交的课例研究报告时发现,部分教师虽然将教学实录进行了详细且完整的表述,但是其记录并没有围绕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有的甚至找不到整堂课要解决或改善的问题是什么。此外,有些教师的课堂实录虽然详尽,但是没有呈现出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也没有指出自己在开展课例研究前后的行为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这样的课堂实录仅仅是一份教学流程记录单,而不能称为一份课例研究文本成果。因为,漫无目的地进行课堂实录,由于其工作量之大、任务之繁杂,一方面会给教师的教学和研究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干扰教师的研究思绪和研究重点。

教师在详细记录自己的教学情境时,由于他们是基于自己的设计并对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进行记录,因此他们往往会在此过程中产生更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思考,这对他们在后期对该课例进行深入研究时大有裨益。教师只有从辛苦收集和整理的课堂实录的材料中获取重要信息,才能为自己课例研究各环节的顺利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因此,翔实且围绕问题进行描述的课堂实录是课例的重要文本要素,是教师顺利进行课例研究的有力保证。

3.分析与反思

分析与反思是教师对研究问题的理论分析,是透视与检验研究问题、策略与理论的重要环节,是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之后开展的研究活动,教师转换角色,研究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等与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内容。这种反思可以是基于个人的反思,也可以是集体反思。在该环节中,教师提出对课堂实录中与研究问题相关内容的看法。课例研究共同体的成员不仅要对第一次授课情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大家要主动提出自己认为本次课在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还可以继续完善和改进的地方。(www.daowen.com)

教师对课例研究的分析和反思是课例的另一个重要文本要素,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教师在进行课例研究各环节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撰写的课例研究报告中的教学分析和反思部分能反映他们在实践中的心路历程,也能体现他们的成长和收获。因此,教师应在每一步教学设计和实施后及时进行反思,并及时形成文本要素,如呈现出自己感受到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呈现出自己在每一次实践中的收获和感想等内容,从而引导自己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和实施教学,并进入新一轮的课例研究。这样,在撰写课例研究反思文本要素的过程中,教师在多次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反思的环节中,才能逐渐感受到课例研究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中的重要作用。如一位教师在课例研究的第一次实践活动中,他对自己本次授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这样的分析和反思:

政治学科的时效性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密切关注社会现状。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教学素材其实是非常多的,用好素材的关键是怎样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那么问题的提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节课从爱国篇、公益篇、感恩篇三个角度入手,材料的选择精美、精练,它可以使学生了解事件背景,从而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把学习方法内化,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对知识进行扩展。但材料内容比较多,话题比较大,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上材料不足,离学生生活较远,情感上难有共鸣,从而难以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在教学反思方面,需要研究者实事求是地找出哪些问题已经在课例研究中得到了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或者得到了何种程度的解决。这样,经过多次教学反思,教师才能挑选出有价值的课例进行研究。因此,课例中呈现的应是那种经过反思后寻找到的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的真实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实录。那种没有通过细致的反思和总结而产生的课例,实际上并不能为课例研究的进一步推行产生实质性的价值。

一位教师这样谈自己对反思的看法:“我就是通过不断的反思来对课例有了新的认识的。每次授课结束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学生的表现,也会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情况思考自己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通过多次这样的反思,我对教学改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了,所以再做课例研究时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另一位教师也谈道:“我们通过个人反思和团体反思两种方式来思考我的教学,我们有专门的教师研究小组,我们会集体对一位教师的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设计、实施和效果等进行评议,找到优点和不足,再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改进。在这种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就清楚自己应该如何改进教学了。教师对教学进行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在我们学校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了。”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教师们在课例中呈现的教学反思的文本材料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老师的反思仅仅是围绕自己一节课的某一教学片段或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或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课堂管理、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学生的作业情况等进行反思,但较少会对自己在课堂中如何运用教学设计、教育原理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情况等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同时,教师的反思多集中在自我反思和剖析,较少有老师会主动将自己遇到的真实的教学问题与教研组的成员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也有教师在反思的文本材料中显示,他们对教学进行反思的直接目的是怎样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自己仅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学生的学习表现来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但很少关注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此外,教师在自我反思或与课例研究共同体成员进行反思时,通常缺少一个固定的讨论主题,同时他们与教研组的交流不够深入,从而造成了反思材料缺少目的性和针对性。这还需要我们在呈现教学反思这部分的文本材料时加以注意。这种经由设计、实践和反思构成的活动是进行课例研究的第一次实践,它为接下来课例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基础。

(三)第二次实践

课例研究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改进的过程。课例研究共同体在结束了第一次实践的基础上,还需继续进行实践和研究,即开展第二次实践。这次实践的内容仍需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分析与反思这三部分。

1.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者需要对同一内容进行至少两次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课例研究共同体在第一次实践结束后,需要在搜集和整理集体反思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征集大家的修改建议,并对第一次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进而形成新的教学设计。

如上述列举的那位教师和其他教师进行讨论,发现本次的第一次实践从备课设计、课堂实施到反思总结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后,该教师进行了第二次实践。在集体备课环节,基于大家共同对同一授课内容进行的新的设计,他对本次教学设计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本节课从对家庭负责、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三个角度入手,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小事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合作互助、讨论交流,教师的启发点拨,将学生的学习真正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进行全程关注和调整,师生共同追求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中我不断思考,如何有效利用丰富的资源;如何把握好敏感话题的“度”,避免假大空和定性式语言;如何避免纯理论化,联系学生身边生活实际,寻找典型事例和社会热点,少说理,多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通过这节课的“以小求真”导学尝试,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效果的快乐。我会用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朋友,达到一种“亦师亦友”的境界。

在设计和实践完第一次授课后,课例研究共同体有必要及时对该授课教师的本次授课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可以是基于个人的反思,也可以是集体反思。第一次授课结束后,大家及时针对本次授课进行评课,每个人针对自己对该教师第一次上课的情形提出自己的看法。课例研究共同体的成员不仅要对第一次授课情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大家要主动提出自己认为本次课在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还可以继续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教师在此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可以为后续课例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便捷。

2.教学实录

课例研究共同体成员基于大家共同对同一授课内容进行的新的设计,由第一次授课的教师将这份新的教学设计在其他班级实施。为了更直接、更明显地显示出第二次教学设计的效果好坏,该教师进行授课的第二个班级的学情不能与第一个班级存在太大差异。同时,课例研究的其他成员,包括设计和聆听了该教师第一次授课的人,需要再次深入这堂课来观摩这个新的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教师的第二次教学实践是在执行和改进第一次教学实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环节中,授课教师仍需按照第二次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授课,并呈现出教学设计中要解决的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同时课例研究共同体的成员仍要对该教师的第二次授课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以便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

3.分析与反思

教师在两次授课结束后,课例研究共同体成员再次聚集在一起,评论本次课的特点和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地方。他们需要对第二次教学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和反思,通过前后两次实践找到两次课的异同点,进而获得研究结论。教师从自己第一次教学实践的设计、实践和反思中改进和修正了自己的教学,并进行第二次教学的设计、实践和反思,从而获得了两次教学的启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教师不仅应比较两次实践的异同,还应站在研究者的角度,从最开始确立的研究问题出发,找出行为改进的原因,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自己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教师通过比较两次课的异同从而获得执行和改进教学的启示,是开展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在前后两次实践的每一环节及时做好记录,并结合每一次授课场景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适时创设出新的、更有益于教学效果实施的教学环节进行实践,并在进一步的实践和操作中深化自己对课例研究的认识和思考。同时,教师应分析各个环节所取得的行为改进的原因和结果,并积累自己实践成功的经验,从而为自己进行进一步课例研究的实践反思、经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做好准备。

(四)研究结论

由于课例研究的文本要素反映的是教学研究“背后”的故事和教学改进的过程,因此需要对课例的文本要素进行总结并得出研究结论。课例研究的文本要素的结论部分,实际上也是教师交代自己在课例研究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境中自己是如何理解、处理和改进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结论部分是课例文本要素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对课例研究的主题选择;多次实践的过程以及实践中的反思和总结;进一步实践和研究设想等内容。因此,研究结论部分可包括已提出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由问题引发的后续讨论这几部分,这是一个持续跟进的过程。总之,研究结论部分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两次课的异同;二是研究结论与建议。

对课例的研究结论部分的文本要素是对所选取的课例的一个集中的阐述和说明。这部分可以包括教学实施者在不同研究环节做出的举措的原因和自己的感悟,也包括研究者自己认为课堂教学“好”与“不好”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课例研究者在呈现课例的研究结论这部分的文本要素时应紧扣主题,要围绕课例中描述的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展开,切忌虚假、空泛、脱离主题的陈词。如一位教师在对“人物传记复习”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课例研究时这样陈述自己的研究结论:

用学生自主命题并提供答案的方式进行人物传记类文本的复习,这种方法才刚刚使用,学生还不习惯自己命题,出题的角度、提问的方式都还很稚嫩,有许多不够全面、不够严谨的地方,提供的答案也不太准确,客观题的设置太过简单,缺乏思辨性。但这种方法是比较好的尝试,尤其是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兴趣很浓,阅读的兴趣很高,如果持之以恒,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总结,该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这就彰显了课例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课例的研究结论部分应将教学理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在实践层面增加一些研究的成分,使其更具有思考的价值。因此,该部分不宜过分夸大或贬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否则容易使得课例与理论沦为空谈。同时,还应使用多种视角对课例进行分析和解读,尽可能回归教学的基本层面来抒发研究者的见解,从而概括和提炼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课例研究是一种以典型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实践情境为场域、以实践共同体为单位、以专业引领为支撑、以同伴互助为主要形式、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核心目的的螺旋上升式的教学研究活动。[13]教学名师培养团队的成员在结束了课例研究的各环节之后,需要基于本次的实践活动撰写出翔实、科学的课例研究文本报告,以便为后续的课例研究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文本资料是一种反馈性资料,是下一次课例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最好形成一份统一的撰写模板、分析框架及成果展现模式等,以便后期的经验积累和成果宣传。

我们认为课例研究的文本要素可包括上述四个部分的内容,即阐述课例研究背景和选题缘由;第一次实践,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三部分;第二次实践,本部分仍需阐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研究结论。最后,教师可根据情况呈现一个附录。附录部分是对课例研究文本的前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的补充说明,具体内容可以是详细的教案、课堂实录、课堂观察记录表等,至于这些内容最终是否呈现出来,可视具体情况而定。[14]

总之,课例研究的文本要素由多方面组成,应全面和具体。因为,只有对每一步骤的问题、设计、实录和教学反思等内容进行科学的诠释和严谨的研究,这些文本要素才能为课例研究共同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翔实的材料。同时,只有对课例各部分内容进行撰写并组成研究的文本要素,才能为后续的课例研究奠定基础。因此记录这些要素既是研究者在行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顺利开展课例研究的下一环节并最终获得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