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发展研究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发展研究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课例研究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也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生长,它能够引领传统的教研组活动超越事务性的活动层次,发展为一种专业研究行为。专业化的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而当前特别关注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二)持续优化实践性知识课例研究能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奠定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知识基础。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发展研究

如何促进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这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一个平台。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势,为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7]课例研究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也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生长,它能够引领传统的教研组活动超越事务性的活动层次,发展为一种专业研究行为。

(一)深入理解学科知识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发展表现在丰富其教学知识上。知识与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与核心问题,也是教师学科化与专业化的分水岭。专业化的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而当前特别关注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

课例研究能促进教师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相关知识,使教师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开阔其眼界,促使他们保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态度,以应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挑战。通过课例研究,教学名师研修团队的教师围绕着一个问题和课例,组织在一起讨论教学细节,思考如何教学,思考采用哪种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学习,会发现自己对这部分的内容,甚至是该学科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学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以下是一位老师对《桥》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因此,不断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才能把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准确传达给学生。回顾教学的初建,到二度重建,这反反复复的过程,也是我反复解读文本的过程。”我们发现这位教师不仅仅是对研究问题的关注,而且在做课例研究的过程中,他做到了不断地研读教材,深刻地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二)持续优化实践性知识

课例研究能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奠定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知识基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的创造与反思生成的。[18]课例研究以教学课例为载体,对教育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让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具体的课例,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同时,课例研究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隔离状态。(www.daowen.com)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基于课堂改进的教师在职学习方式,它是通过一群教师聚焦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透过课堂观察,在不断的行为自省和调整过程中完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改进等课例研究的环节中,持续地优化着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这样的课例研究可以使教师在群体教育教学行动中学习理论,相互借鉴,获得经验,进而提升实践智慧。在对学生关注方面,教师更加关注常规研究中所强调的学生课堂参与及课堂表现,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在课堂中则关注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理解由外在表现向内外兼顾过渡,是对学生内在知识水平与外在行为表现的双重关注。

(三)教学研究方法的获得

教师对课例研究的认识经历了培训、多次尝试,最终迁移到教学中的过程。就教师个体的成长而言,也要经历类似的几个阶段,教师在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研究态度、研究能力等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一线教师在研究中也学会了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是他们自身所获得的重要成长。

从研究方法的获得来看,教师们在课例研究中形成的理论意识和反思意识促进教师使用比较客观的课堂观察法来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也学会了用理论来解释和指导研究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教师突破以往经验性的比较零散的课堂观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有针对性和有效地解决研究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研究方法为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和自我学习、研究提供了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落实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例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改善、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课例研究的实践中接触课例研究;在课例研究活动中学会课例研究的程序、方法;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学水平,解决教学问题,提高研究能力;教学活动中与课例整合。尽管目前阶段教师所做的课例研究可能还存在许多问题,但重要的是,这些问题都是长期在基层从事繁重教学工作的教师在研究者的指导下亲身参与的研究行动中发现的,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形成这些课例的行动以及行动中教师们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