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理解浮力概念:实例教学及其特性分析

理解浮力概念:实例教学及其特性分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举例来说,真实的课例情形如下:师:大家把书上的定义勾画一下,边画边思考,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什么。生1: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5]以上是初中物理《浮力》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可以看到这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语言、行为的真实表现,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真实记录。从定义的呈现到对浮力现象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浮力概念的讲解过程。

理解浮力概念:实例教学及其特性分析

我国诸多学者对课例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总体看来学者们对于课例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

肖建民认为“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它以教师的实践知识为主,是教师叙述个人在专业生涯过程中经历的改变,包括知识、行为、态度、工作技巧、期望、关注、重要事件经验等。”[1]说明课例要体现问题和教师行为、观念等方面的改进,是实际教学的体现。李子建认为课例是被观察的课,“由一位教师负责教学,其他人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记录,并在课后讨论所收集的材料,是据以拟定修订计划并发现今后的教学方法的基础。”[2]即课例是作为研究的载体而出现的,它是一种详细的教学记录,是需要教师收集并进行讨论和拟定计划的基础。杨玉东认为“课例是以学科教学的内容为载体、具有某个研究主题的教学实例。”[3]课例不仅是教学实录,它要体现教学背后的故事,要能表现所研究的问题。从学者们关于课例的界定可以看出,课例是教学过程的真实呈现,是课例研究的载体。由此我们认为课例是对教学真实的详细记录,是体现教学过程全景的教学实例,包含着研究问题和教师的行为改进。

总的来说,“课例是一门具体科目、具体学习内容的课;它可以是完整的一堂课,或课中相对完整的片段,或课中牵涉整体的某些细节。”[4]从课例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它可以是教师自己上的课,也可以是其他教师上的课;可以是文字记录的课,也可以是录像课。从以上关于课例内涵的界定可以总结出,课例实际上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问题性三个重要特征。

真实性即课例是真实的课堂教学,是实际的教学课例。也就是说课例必须是教师真正的上课记录,教师不能对课例进行加工,要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有真实的语言行为表现。举例来说,真实的课例情形如下:

师:大家把书上的定义勾画一下,边画边思考,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什么。

(10秒钟后)

生1: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师:好,他说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生2:因为浮在死海水面上的人受到平衡力,所以浮力和重力平衡,浮力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所以是竖直向上的。

师:很好,那么浮力的方向会不会变呢?我再做一个实验,大家注意看一下水中细线的方向有没有改变。

(教师取出一个烧杯,烧杯中有一根细线,细线的一端固定在烧杯的底部,另一端固定一个球,往烧杯中倒水,直至细线拉紧,水面没过球,然后慢慢转动烧杯。)

生(齐声):没有。

师:所以浮力的方向就是竖直向上的,不会改变。[5]

以上是初中物理《浮力》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可以看到这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语言、行为的真实表现,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真实记录。

完整性指的是课例应该是完整的一堂课或课中相对完整的片段。课例要体现完整的教学过程,从教学导入到教学总结的整个过程都要体现,或者可以从完整的一节课中节选一段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作为课例。如上面所节选的课例片段,没有将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出来,但是比较完整的一部分。从定义的呈现到对浮力现象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浮力概念的讲解过程。在这里完整不仅指一个知识点或者概念的完整讲授,重要的是要能够完整地体现出问题解决部分的教学记录。

问题性指课例是研究问题呈现的方式和载体,课例是根据一定的研究问题进行选择的,要能体现研究问题及其解决的过程。如下面的课例,研究问题是如何通过活动化的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性知识,研究如何把教材中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现成知识按其被人们发现和认识的过程进行还原,使结果形态的知识通过还原加工转化为过程形态的知识。其具体的教学实录[6]如下:(www.daowen.com)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圆。现在请你们在纸上画两个圆。看看能不能画得比刚才好。(学生画圆)

师:先停一下,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定了圆心后,手抓住的是圆规的两脚,这样旋转起来就有些麻烦(边说边演示)。要抓住圆规的旋转轴,适当倾斜,重心在尖的旋转轴上,这样画起来可以轻松一些。你们可以再试试这个旋转的动作。(学生继续进行画圆练习)

师:刚才大家用圆规画了两个圆,接下来继续画两个圆,但是这次画的两个圆的情况要和第一次画的不一样。

师:(在学生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要求)有的同学画出了不同的情况,又想出了第三种,请在每一组的前面标上序号。每一组的第一个圆的圆心和半径分别用O1和r1表示,为了与第一个圆有所区别,第二个圆用O2和r2表示。

教师呈现资源。

师:老师发现出现了这样四种情况,思考一下,从中你对半径和圆心有什么发现。(学生带着核心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和交流)

生:第三组的两个圆,圆心在同一个地方,但是两个圆的半径不一样长,所以一个圆大,一个圆小。

师:如果这个圆的半径越长,圆怎样?半径越短,圆又怎样?

生:半径越长,圆越大;半径越短,圆越小。

师:说明半径和圆的大小有关,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板书)

师:(指黑板上的四组圆)圆心的位置在动的时候,圆也在动,这说明圆心决定什么?

生:圆的位置。

师: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板书)。今天我们研究了圆,知道了画圆的基本原理,理解了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发现了圆的基本性质。以后我们也会像研究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样,进一步研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问题。

这一段教学实录体现的是让学生通过画圆的过程,体会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这一段教学实录就体现了教师的研究问题,具有问题性。即教师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数学化的活动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圆的概念,在这一段教学实录中就体现了活动和概念理解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处理和学生的行为表现。

从课例的三个特征来看,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问题性的前提,保证课例能够真实、完整地呈现教学研究问题,说明研究问题的真实来源及其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为教师的行动研究及其行为改进提供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