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分析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分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均GDP是国际金融中心甄选的重要指标。上海作为华东地区的中心城市,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各金融要素市场加快发展,金融市场平台不断建立和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对外开放领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分析

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宏观基础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首先体现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坚实的宏观基础,包括上海的人均密度、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金融GDP的全国占比等各项指标,从多角度刻画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实力以及金融基础状况。

(1)人口密度

经济和金融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提供服务的活动,因此,人口因素是测度国际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即每平方千米)的常住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是一个相对量,反映人口特质的不同侧面。见图6-13可见,上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为每平方千米约3 895人。

图6-13 2015年全国排名前8位的各地区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千米)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经作者计算整理。

(2)人均GDP。

GDP总量是衡量经济实力的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基础的强弱,也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人均GDP是将GDP总量与相应地区的常住人口相除得到的比率。人均GD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用于衡量经济发展状况。这个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标准。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人均GDP是国际金融中心甄选的重要指标。根据图6-14,2015年上海人均GDP为90 092元人民币,是人均GDP最高的三个地区之一。

图6-14 2015年全国排名前8位的各地区人均GDP(元/人)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经作者计算整理。

(3)人均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直接税以及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生活水平的基本状态,是金融中心甄选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图6-15揭示,上海市是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约为43 851元人民币。从全国范围来看,超过4万元人民币的地区只有上海和北京两个直辖市。

图6-15 2013年全国排名前8位的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经作者计算整理。

(4)金融GDP占比。

金融GDP是指某一区域内金融行业实现的GDP总值,是反映当地金融行业在当年经济发展中的占比的指标。金融GDP体现某一地区集聚、辐射以及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也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金融GDP占比是各地区金融GDP总值与本地区GDP总量的比率。2015年金融GDP占比全国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市,达到14.5%。从图6-16可见,上海市金融GDP占比紧随其后,达到13%,并且全国只有北京市和上海市的金融GDP占比超过10%。

(www.daowen.com)

图6-16 2015年全国排名前8位的各地区金融GDP(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经作者计算整理。

本书的分析揭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所在的华东地区拥有近23万亿元的GDP总量,以及约4亿人口总数。以华东地区为基地的长三角经济区,具备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坚实的金融基础。上海作为华东地区的中心城市,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金融中心依托长三角经济区,涵盖整个华东地区,并辐射至全国。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上海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

2.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

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初步确立以国际清算为核心的人民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未来的国际经济中,以中国经济“龙头”——长三角经济圈为经济腹地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未来的发展角逐中理应赢得一席之地。

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要素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开放以及金融发展环境等。

(1)金融市场体系。

上海已经建立多个在全国,甚至世界上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例如证券外汇货币、黄金、钻石期货等,大多是中国最早、最大,或者唯一的金融市场。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各金融要素市场加快发展,金融市场平台不断建立和完善。主要体现在:第一,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落户上海,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成立上海分公司;第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推出国债期货、同业存单、ETF期权、黄金ETF、外汇期权等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产品和工具;第三,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金融市场规模国际排名显著提升,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

(2)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的密集程度是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独特指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具体表现为:第一,国际金融组织首度落户上海,“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为首个总部设在上海的国际金融组织。第二,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中银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建设银行(上海)中心、农业银行上海管理总部相继成立。中保险、银联等重要金融机构落户上海。第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日益丰富。

(3)金融开放。

金融自由化程度是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因素。放松的资本管制、便利畅通的投资及交易场所会促进金融市场的规模扩张以及投资资金的流动。金融开放需要金融交易、监管、司法以及信息流通等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基础,能保障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稳妥有序地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对外开放领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主要内容包括:

①股票“沪港通”、黄金“沪港通”、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RQFII)、跨境ETF等相继启动。2005—2016年上海QFII投资额度,包括QFII、RQFII和QDII也在急速扩张(见图6-17)。2016年9月,RQFII投资额度为5 149.88亿元人民币,比2011年11月的107亿元人民币在短短的5年中增加了48倍,表明上海金融市场人民币循环流通和开放程度大幅提高。

图6-17 2005—2016年上海QFII额度(单位:亿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wind资讯。

②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聚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机构种类和国别更丰富。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加快、人民币国际投资基金成立运作、国内金融机构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进行并购,开展国际化经营。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市场扩大开放。人民币“熊猫债”发行加快,发行主体更加多元化。

③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桥头堡”。具体体现在:第一,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推进。上海黄金交易所启动黄金国际板,上海期货交易所在自贸区设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并获批原油期货交易。第二,金融服务功能增强,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业务启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金融监管简政放权等创新试点深入推进。第三,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一行三会”驻沪机构和上海市政府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机制。自贸试验区“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的监管协调加强。

(4)金融发展环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法治化水平提升,金融侦查、检察、审判专业化机制日益健全,多元化金融纠纷调解仲裁机制逐步完善。第一,上海率先推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治环境建设》白皮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在上海正式运作;第二,上海率先发布金融人才发展规划和金融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初见成效;第三,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启动,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数据覆盖范围扩大;第四,支付清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中国银联服务功能增强,票据、银行卡、网络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第五,金融集聚区布局建设加强,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等核心功能区集聚效应明显;第六,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提升,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处置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