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证证据: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关系

实证证据: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关系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将以某种国际储备货币在全球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货币的占比为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演进的代理变量,Top500银行的总部及分支在相应国际金融中心的数量为国际金融中心变迁的代理变量,实证分析演示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联动关系。这表明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引起了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减弱。图5-17显示,随着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地位的下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中Top500银行的分支数量也随之同步下降。

实证证据: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关系

本节将以某种国际储备货币在全球中央银行外汇储备货币的占比为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演进的代理变量,Top500银行的总部及分支在相应国际金融中心的数量为国际金融中心变迁的代理变量,实证分析演示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联动关系。

1.变量选择

(1)全球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占比:以英镑、美元和日元等国际储备货币在全球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占比的时间序列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代理变量。一种货币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的占比越高,表示这种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越高;反之亦然。

(2)Top500银行的总部及分支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数量:以英国《银行家年鉴》排名Top500银行在伦敦纽约和东京的银行总部及分支数量的时间序列作为各自国际金融中心变迁的代理变量。Top500银行在某一国际金融中心的总部或分支数量越多,表明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越高;反之亦然。

2.数据描述

(1)数据来源:全球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占比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COFER数据库。Top500银行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总部及分支数量来源于英国的《银行家》与《银行家年鉴》,经作者自己整理。

(2)时间频率与跨度:全球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占比数据频率为年度数据,时间跨度为1965—2010年。Top500银行的总部及分支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数量的数据频率为年度数据,时间跨度为1981—2006年。

3.实证方法

分别选取国际货币体系的代理变量英镑、美元和日元在全球中央银行体系占比指标及其对应的伦敦、纽约和东京国际金融中心Top500银行的总部及分支数量的时间序列指标,对两个变量实施实证分析,以期寻找和发现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关系的实证证据。

4.实证结果及其解读

(1)英镑国际化与伦敦国际金融中心。

图5-12显示的是1981—2006年英镑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比例与全球Top500银行的总部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数量的关系。图5-13显示的是1981—2006年英镑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比例与全球Top500银行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支数量的关系。图5-12和图5-13显示,英镑在全球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占比与Top500银行的总部及分支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数量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其含义是一种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地位越高,对应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越低。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和经济学直觉。

图5-12 1981—2006年英镑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比例与伦敦Top500银行总部数量

数据来源:The Bankers Almanac;IMF COFER Database。

图5-13 1981—2006年英镑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比例与伦敦Top500银行分支数量

数据来源:The Bankers Almanac;IMF COFER Database。

由于Top500银行的总部及分支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数量的数据时间序列较短,将全球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占比数据向前延伸10年,即1970—1981年英镑全球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占比的走势见图5-14。我们将图5-12和5-14放到一起分析便可以得到有意义的发现:实际上,英镑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的比例的下降先于全球Top500银行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总部与分支数量的下降。换句话说,随着英镑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的比例的下降,也就是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地位的下降,全球Top500银行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总部与分支呈现下降的趋势。更具体地说,1970—1980年英镑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的比例连续下降,1981—2005年Top500银行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总部和分支数量都出现持续的下降趋势。其含义是,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下降大约10年后,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随之下降。这一实证结果与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金融中心历史经验与事实相吻合,也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直觉。

(www.daowen.com)

图5-14 1970—1981年英镑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比例

数据来源:IMF COFER Database。

(2)美元国际化与纽约国际金融中心。

类似的实证结果也可以从美元在全球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占比与Top500银行在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数量的关系中找到(见图5-15和图5-16)。

图5-15 美元全球中央银行占比(%)与纽约银行总部数量(家)

数据来源:The Bankers Almanac;IMF COFER Database。

图5-16 1970—1981年美元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比例

数据来源:IMF COFER Database。

比对图5-15和图5-16可以看到,1978—1990年美元在全球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占比一直持续下降,全球Top500银行在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数量1990年以后也持续减少。这表明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引起了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减弱。前文的分析还显示,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存在“惯性”,即母国货币国际地位的下降虽然会引起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的下降,但是存在一定的“时滞”。从伦敦和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情况来看,“时滞”约为10年。

(3)日元国际化与东京国际金融中心。

我们进一步分析1992—2006年日元在全球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占比与全球Top500银行的总部和分支在东京国际金融中心数量的关系。图5-17显示,随着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地位的下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中Top500银行的分支数量也随之同步下降。这是由于东京是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还不存在“惯性”,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变化自然与其母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变化保持一致。

图5-17 日元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比例与东京Top500银行分支数量

数据来源:The Bankers Almanac;IMF COFER Database。

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实证分析证实,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与其母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之间存在明确的联动关系:对于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母国货币地位的下降会引起国际金融中心自身地位的下降。但是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形成后具备一定的“惯性”,因此这种联动关系存在一定的“时滞”。但是对于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而言,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无“惯性”,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升降会与其母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呈现同步变化。

【注释】

[1]“国际元”的概念是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利用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换算得到的,以方便统计、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规模。

[2]“增长率”为年均复合增长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