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取代英镑占据布雷顿森林体系霸权的过程,也就是纽约超越伦敦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从1776年美国建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是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起点。美国货币制度、银行制度的建立,以及美国经济的发展对这一时期的美元国际地位的确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792年,美国国会通过“钱币法案”,该法案规定“元”是美国货币的单位,并且只有美国国会具备美元铸币的铸造权。自1791年开始,美国长时期实施金银混合的跛行本位制(Limping Standard)。
美国1900年颁布《金本位法》,以法律形式规定20.67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美国加入以金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后,美元国际化进程才得以启动。1837年,美国颁发《自由银行法》(Free Banking Act),同时创立“自由银行制度”。“自由银行制度”允许美国的所有团体和个人无须领取执照就可以开设银行,并且可以无条件地发行银行券,美国国内银行数量因此急剧增加。为了完善国家银行体系并保障美元币值稳定,美国国会于1913年通过《联邦储备法》,并建立了名为联邦储备体系(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中央银行体系。美联储成立后,很快建立了美元承兑汇票市场,迈出了美元国际化最重要的一步。此外美联储的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保证了市场的流动性,使得纽约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得以提高,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大大增加。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为合格的美国银行提供保险,至此,美国银行制度基本得以完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元在国际交易中迅速超过英镑,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货币。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从1914年开始正式运作的美联储给英、法、德、日等参战国提供大规模信贷,巨额战争订单拉动了战时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联储始终按照固定比率保持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即便是在1917年美国加入战争也不例外。只是1929—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毁灭性地打击了全球经济以及国际金本位制度,致使美元国际化进程突然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美国再一次给各参战国提供融资,同时积极为各国生产战争物资,并因此积累起巨额财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国际化无论是从程度、数量、对世界经济的渗透上,还是其为确保国际化的制度框架所达到国际法律规范标准的高度上,都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为美元国际化达到高潮做好了法律上和制度上的铺垫。然而,美元对国际社会更为深远的渗透和影响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输出实现的:第一,通过以“马歇尔计划”为主的欧洲“美援”和以“道奇计划”为主的日本“美援”将美元输出到欧洲和日本;第二,通过美国跨国公司到世界各地建立子公司和分公司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第三,通过美国跨国银行建立遍布全球的金融网络,对外提供美元贷款(美国的对外援助见表5-1),并进行证券投资;第四,美国游客的境外支付将大量美元留在世界各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银行建立起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的金融网络,从而使美元兑换非常便利。加之安全性、稳定性等诸多优势,美元实现了全球流通,成为使纽约超越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稳固支撑与有力推进。(www.daowen.com)
表5-1 美国的对外援助(亿美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