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金本位制与英镑国际化的影响与意义

国际金本位制与英镑国际化的影响与意义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镑国际地位的推进与金本位制度在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广泛普及密不可分,英镑国际化始于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国际金本位制度对英镑国际化的特别意义在于,英格兰银行通过操纵英镑汇票利率,从而实际控制“黄金输送点”,并借此促进英镑的国际化。在恢复金本位制的过程中,英镑币值高估,削弱了英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致使英国贸易逆差增加,造成黄金流失以及国际收支困难。

国际金本位制与英镑国际化的影响与意义

英镑国际地位的推进与金本位制度在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广泛普及密不可分,英镑国际化始于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英国在1344年以前一直使用单一银币。1344年,第一枚金币(Noble)开始在英国流通,英国成为金银铸币混合流通的国家;1694年,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成立。“英格兰银行”被法律赋予货币的垄断发行权,是唯一可以发行货币的银行。从1717年开始,英国金银铸币之间开始建立固定比价。与其他国家金银铸币比价相比,英国国内市场的黄金高估、白银低估,因而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出现无风险套利机会。由于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英国商人进口时将白银输送到国外,出口时则尽可能索要金币。结果白银不断流出、黄金持续流入,直到银币在英国市场完全消失。正是英国商人近一个世纪的跨境逐利行为,推动了英国从银本位向金本位的转变。加之由于经济发展,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世界市场“物物交换”的不便有统一货币的急切需求,黄金以其天然优势和内在的价值成为统一世界货币的最优选择。

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The Act of Gold Standard),以法律形式承认纸币发行必须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1821年《金本位制度法案》正式实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废除银本位制度、第一个建立金本位制度的国家。1844年,英国颁布《银行法》,至此,英国的金本位制建立完成了法律的全部程序。1867年“巴黎国际金融会议”后,主要的欧洲国家、北美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确立了金本位制,黄金成为统一的世界货币。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取决于各自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之比,国际收支及资本流动则由金本位制“物价铸币流动机制”通过“黄金输送点”自动调节。

国际金本位制度对英镑国际化的特别意义在于,英格兰银行通过操纵英镑汇票利率,从而实际控制“黄金输送点”,并借此促进英镑的国际化。英镑汇票是以英镑计价的贴现票,可以随时、无限制地兑换黄金。相对于黄金而言,英镑汇票不需支付保管费,还可以生息,比黄金更受欢迎。那一时期,英国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英镑汇票支付,其他各国之间的国际支付也使用英镑汇票,国际贸易大多都用英镑标价和结算,因此,各国都争相持有英镑汇票;同一时期,英国还对外提供长期贷款,英格兰银行在货币危机时充当各国的最后贷款人。为此,各国政府和银行都在伦敦设立英镑账户以方便债权债务的冲销;许多国家中央银行还以英镑作为国际储备。为了防止全球收支失衡,英国通过贸易收支赤字向全世界提供英镑流动性,同时在非贸易收支项下保持高额盈余,以使经常项目维持总体盈余;再将经常项目盈余对外长期输出,这些长期资本投资一方面可以“对冲”经常账户盈余避免黄金流动,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推动了英镑在全世界范围的应用。

1765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的国内生产力水平。由于国内市场无法容纳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及产品的爆炸性扩张,英国资产阶级用枪炮开拓海外市场,几经对外战争,英国夺取了海外贸易霸权。1870—1914年,即古典金本位时代,随着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英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英国是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世界工厂”,在贸易、海运、海上保险以及金融等方面具备绝对综合优势;同时,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An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拥有遍布全球的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地和领地。英国政府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推动英镑成为被全世界接受的国际货币。1870年世界主要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的主要经济指标见图5-1。

1873—1896年,欧洲爆发了经济大萧条,大萧条期间,英国作为工业和国际贸易大国的地位开始下降,这次经济萧条是英镑衰退的起点。1870—1913年,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从25%降为15%,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因此开始下降,英镑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也大幅减少,见图5-2。

图5-1 1870年主要国家经济指标[1]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图5-2 官方外汇储备份额(1899,1913)(%)(www.daowen.com)

数据来源:Barry Eichengreen,2005。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巨大消耗使英国在经济、军事上都丧失了霸主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英国陷入经济危机,为了支撑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英国政府从1920年开始,实施了连续五年的通货紧缩政策。1925年,英国重新恢复金本位制,但由于黄金不足,恢复后的金本位是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在恢复金本位制的过程中,英镑币值高估,削弱了英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致使英国贸易逆差增加,造成黄金流失以及国际收支困难。英国国内又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高失业,英国经济遭受致命打击,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进一步下降。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英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始终无法逆转。1931年,奥地利和德国发生挤兑风潮,并波及英国金融市场。同年9月21日,在金块本位制度勉强维持了6年后,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标志着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衰落(1920—1986年英镑购买力贬值记录见图5-3)。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英国推向深渊。由于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大大削弱,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吸引力迅速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镑作为国际货币霸主的时代宣告结束,英镑退出长达100多年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新纪元,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新时代。

图5-3 英镑购买力贬低

资料来源:滕茂桐,《国际金融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以及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崛起,英镑的国际地位急转直下。1992年英镑危机后,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进一步下降(1965—2010年英镑占全球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比例的走势见图5-4),国际货币地位远低于美元和日元。2006年后日元衰落,英镑取代日元成为第三大官方外汇储备货币,位列美元和欧元之后。作为“瘦死的骆驼”,英镑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其顶峰时期的辉煌却早已风光不再。

图5-4 1965—2010年英镑占全球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比例(%)

数据来源:COFER Databas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