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1914年是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鼎盛时期。在总面积不到2.59平方千米的伦敦城,集中了英国大部分的金融服务业务,包括全球国际银行业务、欧洲货币业务、欧洲证券交易、外汇业务、资金管理和公司财务咨询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伦敦成为全球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金融中心。
早在13世纪中叶,伦敦就设立了货币贷方机构。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英镑。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黄金作为英镑发行的货币本位。1821年,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17—18世纪,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伦敦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中心,当时全球40%以上的国际贸易通过英镑结算。当时英国国内政治稳定,伦敦的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也日趋完善,因此世界各国大多数的贸易清算和国际的资金借贷都集中在伦敦。加之伦敦交通方便,金融机构发达,英镑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货币,英镑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球金融体系最主要的国际货币。19世纪,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殖民帝国。由于遍布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存在大量的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和国际汇款等金融业务,银行间的货币往来业务应运而生。聪明的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家们巧妙地设立了“英镑汇票”,即以英镑计价的贴现票,这种汇票可以随时、无限制地兑换黄金。相对于黄金而言,英镑汇票不需支付保管费,还可以生息,比黄金更受欢迎。“英镑汇票”这种金融服务不仅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而且加快了财富创造和消费信息传递的速度,从而推动大量的货币流和复杂的银行业务向伦敦金融中心聚集。
凭借雄厚的经济与贸易基础和实力(见图4-1),以及处于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地位的英镑,伦敦的金融业务与金融市场逐步健全和发展,国际金融业务逐渐占据主导地区,并在国际金融领域取得绝对优势。伦敦也因此从服务于贸易融资的低级金融中心,迅速发展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www.daowen.com)
图4-1 1870年主要国家经济指标[1]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及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施政府管制,导致国内经济结构僵化,伦敦全球第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渐被纽约取代。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背景下“欧洲美元”市场的繁荣激发了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活力。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英镑危机以及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资本管制,促使英国政府给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提供宽松的金融监管及优惠的税收政策,伦敦也借机发展为最大的欧洲货币市场。20世纪80年代,英国在第一次“金融大爆炸”(Big Bang)中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放松政策,包括废除经纪商和证券交易商的最低佣金的限制,允许外国金融机构成为证券交易所会员以及金融机构参与证券交易活动等,大量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伦敦,金融集聚效应明显,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再度崛起。20世纪90年代,英国在第二次“金融大爆炸”中继续优化金融监管体制,推行“风险为本、原则先行”的监管方针,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监管环境大大优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经过两次“金融大爆炸”的金融变革,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在银行业、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方面均处于世界的主导地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英国政府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弥补金融监管漏洞,由英格兰银行承担审慎监管职能并成立“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此外,伦敦还积极抓住伊斯兰金融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新机遇发展伦敦离岸金融业务,保持和发展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