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变迁的历史轨迹显示,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出现在13世纪的佛罗伦萨,以及18世纪前的威尼斯、热那亚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伦敦在19世纪发展成为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被崛起的新贵纽约国际金融中心超越。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在全球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网络。
从17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及北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引起了跨国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在欧洲的伦敦、巴黎、柏林以及美国的大城市,国际融资、保险和外汇交易活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发达的航海技术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品和资本输出国,英镑在这一时期也借机通过国际贸易结算、对外投资和殖民政策输出到世界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的海外投资额占西方总投资额的50%,英镑同时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占地2.6平方千米的伦敦城逐渐成为全球贸易枢纽和金融中心。全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也因此形成。
20世纪,世界大市场初步形成,国际分工逐步深化。国际贸易与投资向世界更多地方渗透,国际金融活动也向一些城市聚集。20世纪70年代之前,欧洲大多数国家金融管制严厉,对外开放度并不大,只有美国、瑞士等少数国家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迅速崛起并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强国。实际上,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前,美元的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英镑的国际储备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美元迅速取代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纽约作为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确立。尽管面临纽约的挑战,然而20世纪50年代后期“欧洲美元”市场兴起使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恢复,伦敦至今仍与纽约同为全球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呈现出“纽约—伦敦”国际金融“双中心”的格局。(www.daowen.com)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开放资本账户,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全球跨国投资和融资规模迅速扩大。这一时期,伦敦、纽约、巴黎、苏黎世、法兰克福等原有国际金融中心迅速向外扩张。与此同时,新加坡、巴林、巴哈马、开曼等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在政府推动下也相继崛起。1985年,日本政府开始推行“日元国际化”政策,崛起的日元开始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并迅速超过英镑,成为继美元、德国马克之后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日元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占比的历史最高水平为12%。与此同时,东京于199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东京国际金融中心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80年代全球已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版图上,国际金融中心广泛分散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欧洲央行所在地法兰克福,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以及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自由化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亚洲城市如曼谷、马尼拉、吉隆坡等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