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曾宪久等(1989)。概括而言,主要是陈述观点,鲜有理论与实证支撑。在本书查询文献的最大范围内,还没有看到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理论分析的文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是人民币国际化研究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李稻葵(2008b)给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计量标准:(1)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流通度;(2)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3)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达到一定比重,并指出后两点更重要。
有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已具备,应积极推进。赵海宽(2001)指出人民币已具备问鼎国际货币的实力,政府应积极谋求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凌星光(2002)指出人民币升值有购买力平价支撑,人民币已成为亚洲强势货币甚至准国际储备货币。孙杰(2002)和王大用(2004)呼吁应把握人民币成为国际强势货币的历史机遇。陈雨露等(2005)呼吁人民币国际化应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刘群(2005)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世界资源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配置。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及参与国际经济程度的提高,人民币必向世界货币发展。刘峻民(2005)预测未来3—5年人民币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在世界外汇储备中达到20%左右的比重。曹红辉(2008)认为“次贷危机”损害了美元的国际信用,为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及信用水平创造条件。王元龙(2008)认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境外流通可以缓解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黄益平(2009)认为在未来十年或几十年内,国际货币体系会渐入多元货币时代,最可能的格局则是美元、欧元和一个亚洲货币三分天下。(www.daowen.com)
张屹巍(1994)分析了人民币如何实现自由兑换的问题。姜波克(1994)和胡定核、程海泳(1996)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可行性、成本和收益等问题,并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构想。郑木清(1995)和姜凌(1997)初步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序问题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钟伟(2002)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应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步推进。吴念鲁(2002)建议应该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环境下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李瑶(2003)证明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约束条件。许少强(2003)认为人民币境外使用和流通并不反映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人民币执行国际货币职能应以资本项目可兑换为前提。李婧(2006)研究了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后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王元龙(2008)研究了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关系,以及对人民币国际化后所产生风险的一些控制措施。赵海宽(2009)提出成熟的国际货币必然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但货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并不一定要求完全的自由兑换。吴晓求(2009)认为金融危机爆发将加速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两年后人民币可能实现完全自由兑换,成为全球贸易结算货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