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比如,大家说《论语》没结构,前后内容都不挨着,既没有一条时间线,也不是按照孔子的人生经历来写的,同时也没有一个进阶,全篇都是学生跟老师的对话。
但是如果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论语》加上一条主脉络,它就很清晰。《论语》要解决的是一个人怎么安身立命的问题。
这时候你再去看《论语》,就知道书中的那些对话都有意义,你就能够知道把哪个对话放在什么地方。有的是家庭关系,有的是朋友关系,有的是和君王的关系,有的是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所以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条主线。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明白一件事:读完了,问自己,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他人的力量》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书中提到,第四层人际关系是这本书的解决方案。
书里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你需要打造第四层人际关系,即我们要想办法借助他人的力量。这个问题的主题就出来了——既然有这个目的和意义,那么怎么找到他人的力量?他人的力量分哪几类?怎么利用好这种力量?
但像《反脆弱》这类书就比较难找到脉络,有的人可能一看到书名就蒙了。实际上,这本书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还有很多人不懂。什么叫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不确定性就是“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了这个前提以后,你就要知道,既然你人生当中的黑天鹅事件一定会发生,你就得随时想到如何把它变成好事,这就是在不确定性当中受益的能力,这个能力就叫作反脆弱,这是人生智慧。
不同的书的主题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有些书是在我们读完之后,从整体出发才能发现它的主题。小说一般都是这样。我们很少看到那种刚读第一句就知道它的目的是什么的小说。(www.daowen.com)
假如麦家老师在写《人生海海》第一句时就说这本书是关于人生的悲悯和顽强的,就不高级。假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就说每个人都有年轻时候的烦恼,让我们来看看贾宝玉这个人的烦恼,就没劲。作者要你慢慢地往里面挖掘,挖掘到最后你甚至怀疑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这种困惑一直纠缠着你,到最后一刻,你恍然大悟,原来这本书在讲人生。
但工具类的书不一样,工具类的书一定要尽快让读者知道书的主旨,否则没人愿意花时间在这本书上。这类书的阅读目的不是消遣,不是娱乐,读者是要解决问题的。所以针对这类书,我们首先要在书中找到定义这个问题的句子。
我过去参加辩论赛的时候,辩论赛的一辩就是负责定义的。比如我们有一场主题叫“高薪能够养廉”,反方辩题是“高薪不能养廉”。一辩上来先定义,什么叫“高薪”,什么叫“廉”,什么叫“养”,什么叫“能够”,全都要定义一遍。这里的任何一个概念定义不对,就辩不到一块儿去。
书也是一样,所有的论证过程一定是先从定义出发的。
对主题的定义一般放在第一章、第二章,一本书前面的部分多是用来下定义的。比如《幸福的方法》一书,作者首先定义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幸福观,一共有四类,即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现在不幸福未来也不幸福,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福,现在不幸福未来幸福。
定义了一个主题或概念以后,才能够开始探讨解决方案。所以,再复杂的书,也应该首先看它是怎么定义问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