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纪录片创作课程观摩模块:提升视听语言审美能力与开阔专业视野

纪录片创作课程观摩模块:提升视听语言审美能力与开阔专业视野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片观摩一直在整个影视创作的学习体系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纪录片创作课程的观摩模块侧重纪录片视听语言分析的思维训练,提高专业视听语言审美能力,着力开阔专业视野,培养创作激情。观摩教学并非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存在,是整个模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通过课程作业的持续筛选,往年的优秀作业也是观摩的内容。

纪录片创作课程观摩模块:提升视听语言审美能力与开阔专业视野

影片观摩一直在整个影视创作的学习体系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正如戈达尔评价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朗格卢瓦制造了一种看电影的方式。法国人朗格卢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创立电影资料馆并收藏默片,使它们免于损坏或者消失。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朗格卢瓦依靠对电影的无限热情,不断丰富资料馆馆藏,已经保存了五万部电影,建成了当时很多国家没有完成的电影资料馆。在电视及录像带出现之前,电影一旦离开影院便很难再看到,朗格卢瓦每周放映馆藏电影,并与影迷们一起讨论,为影迷找到了商业影院之外观看电影的地方。朗格卢瓦所致力的法国电影资料馆不仅吸引着大量的疯狂影迷,更培养了拍电影的人、影评人和电影学者。1958年和1959年,法国先后有48位导演拍摄了他们的第一部电影,其中包括特吕弗、阿仑··雷乃、戈达尔和侯麦等。这些电影爱好者和影评人出身的新浪潮导演,称朗格卢瓦是“我们的父亲”,正是丰富的观影经验使他们走上了导演之路。戈达尔回忆说:“经常出入电影爱好者俱乐部和影片资料馆,已经成为一种向往电影和思考电影的方式。”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法国1958年那场著名的电影人大骚乱。戴高乐政府解除了朗格卢瓦的馆长职务,特吕弗、阿伦·雷乃、戈达尔等大批的导演和演员都走上街头游行抗议,要求恢复朗的职务,最终引发了电影人和警察的直接冲突。

很多导演论及导演技法上的学习之道,无非就是拉片,反复观看。看尽可能多的电影,是学习电影最直接的方式。法斯宾德学习电影反复拉片的对象是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迷恋马戏和小丑的费里尼推崇卓别林的电影;黑泽明在自传中承认受约翰·福特的电影影响颇深,而黑泽明反过来又影响了美国西部片,比如瑟吉欧·莱昂内的意大利式西部片其中有较为明显的黑泽明影子,乔治·卢卡斯承认《星球大战》持激光剑搏斗的场面也是受到黑泽明武士片的影响。昆丁·塔伦迪诺喜欢香港电影,那些电影录像带影响了他的《落水狗》等一系列影片;马丁·斯科塞斯看的是阿仑·雷乃电影;崇拜小津安二郎的文德斯到日本拍摄了纪录片《寻找小津安二郎》;吴宇森喜爱的影片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导演的《独行杀手》,吴宇森电影中黑色大衣、连续射杀的枪支明显受到他的影响,而好莱坞的《喋血双雄》、《辣手神探》又可以看到林岭东、吴宇森等人的痕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导演之间往往因为观看而产生一种超越地缘的艺术血缘关系

1960年,《奇遇》在嘎纳电影节放映时,佩内洛普·休斯顿写道:“米开郎琪罗·安东尼奥尼的《奇遇》放映的时候,影院是一片我从未听到过的嘘声、嘲笑声、打哈欠声和大笑声。这部影片实在是耗尽了观众的耐心,它很可能会让世界上任何观众都不堪重负。尽管《奇遇》在最基本的要求——沟通——方面是失败的,但它仍是你拿六部容易成功的影片都换不来的。”《奇遇》的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大师电影的经典诉求和价值构成在于在电影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作品往往成为电影史最重要的可供参考的坐标系,人们都试图透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来逼近电影本身,也教会后代影人洞悉他人电影的奥秘与价值。大师电影需要“品尝”,值得一看再看,带来的并非好莱坞式的娱乐快感。电影大师往往将整个年代都涂抹上了个人化的印记,极具爆发力的原创力量能够穿越时间隧道,大师电影成为电影大师的“精神遗嘱”。重新观看希区柯克的电影,其中的悬念也许因为习以为常而不再那么惊心动魄,但是今天最普通的悬念系列剧都必然会用到希区柯克的手法。面对经典作品,后辈容易罹患失语症,因为发现所有想要表达的都被表达过了,所有能够使用过的都被使用过了。(www.daowen.com)

纪录片创作课程的观摩模块侧重纪录片视听语言分析的思维训练,提高专业视听语言审美能力,着力开阔专业视野,培养创作激情。教师提供观摩讨论的平台,鼓励学生多看、多读、多想,学生需要完成观摩笔记。观摩教学并非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存在,是整个模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故事片而言,纪录片资料相对匮乏,学生观影体验大多集中在主流媒体的栏目纪录片,对于西方纪录片大师作品、中国早期纪录片、民间纪录片陌生,这几种类型的纪录片作品将是观摩的重点。另外,通过课程作业的持续筛选,往年的优秀作业也是观摩的内容。观摩之后,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进行点评,提供解读纪录片作品的理论和方法,侧重于学生视听语言的观察与叙述能力。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表述、系统分析,避免仅仅针对影片主题随想式的泛泛而论,进行个别优秀作品的拉片与细读。

课程作品完成之后,分单元进行展示与交流个人实践成果,结合课程纪录片作品在制作理念上提出问题并讨论,在互动式的讨论中完成作业评判。其中选题创意、理论背景、技术指标、形式结构等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和参照依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观念、理论、技术等重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感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需注重纪录片作业展映平台的搭建。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全校范围的学生作品常规展映,同时,利用当地电视台、校电视台,或者通过参展参赛等多种形式寻找播映渠道,提高作品和专业品牌的影响力。一部电影(纪录片)最终是要面对观众的,学生作品也要尽可能地面对观众,学校、酒吧、咖啡馆、家庭聚会,找场合尽可能地多放映影片,与观众进行交流,并从放映中获得信心。电影节是一个进行交流的良好平台,是个发现人和被人发现的地方,鼓励学生将作品寄给纪录片电影节、短片电影节或着电影节短片单元,全球有形形色色上千个电影节,每个电影节的理念、历史、风格和主题都并不相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